冯道是四朝八姓11位皇帝的官场不倒翁,自古以来最具争议的宰相。他被司马光称为奸臣之尤,也被欧阳修骂为无耻。范文澜在当代文学和历史上也抱怨过。但不贪污受贿、不乘人之危搞女人的冯道,也从不缺少支持者,如苏东坡、南怀瑾、葛剑雄等。古人有云,一臣不事二主,而这位被称为“乱世不倒翁”的冯道,却在河南伺候了四朝、八姓、十一位君主,可谓“流水皇帝,铁打宰辅”。冯道什么时候“出道”?唐朝末年。
唐朝繁荣时期,歌舞升平,但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首都基本上在洛阳和开封之间徘徊。这五个朝代持续了84年,历史上被称为“五代”。时局动荡,社会不安,政治上的“一把手”经常发生变化,冯道生活在那个时代。冯道,字可道,自称“长乐老人”,五代颍州景城(今河北)人,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监本”他一生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等职务约30年。他的政权和皇帝轮替不休,但他的官运一路繁荣昌盛。不仅如此,就是外族统治中国,请他辅政,他还是接手了。
在古代“忠君”的氛围中,这样的气节和政治观念屡遭批评。宋朝欧阳修援引小说骂他,一个男人拉寡妇的手,寡妇守节可以断臂,冯道怎么能忍羞偷生,不知羞耻。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骂道:“他(晋高祖石敬堂)要冯道出使辽国行礼,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不可。好奴才!“契丹灭晋时,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冯道应召到达,辽主问他为什么入朝,答复也直截了当:“无城无兵,怎么敢不来?辽主又问他:“你是什么老东西?冯道答:“无才无德,痴迷老子。“听了之后,辽主也很开心,就任他为太傅。
有一次辽主问他:“天下人怎么救?冯道说:“现在佛出生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不了。“在皇帝频繁更换、乱臣贼争当皇帝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成为“公务员”?司马光与欧阳修基本一致,即“君有过则强劝争,国败则竭节致死”才算忠诚。生活在那个时代,冯道可以归隐山林,也可以“忠君”而死。然而,当代历史学家葛建雄质疑这一点:从公元907年朱文代唐朝到960年,赵匡胤穿着黄袍。在过去的50年里,他改变了六个朝代,皇帝有十个姓氏。如果大臣和士兵都想忠于这个朝代,就会有六次集体自杀;如果你想忠于你的姓氏,你必须自杀十次。
葛建雄在书中说,如果有第三条路,那就是在人类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能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恢复的途径。冯道走的是第三条路。虽然他走得不好,也没有最终成功,但正如他在《长乐老自叙》中所说,“我们不能统一你的大君,决定四面八方。我们真的配得上历职历官。我们怎样才能回答世界的建议?”;但他无疑应该得到更多的肯定,而不是那些“灭绝山林”或愚蠢忠于一个国家的人。正如冯道诗云所说:莫为危时便悲神,前途往往有期因。要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恶,豺虎丛中也立身。
南怀瑾在《庄子》中提到,“冯道说,‘虎狼丛中也立身’,他自己认为站在狼虎丛中,这才是真正下地狱的精神。在五代八十多年的混乱中,他在保护中国文化和国家活力方面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为顾全大局,背上千秋的罪名。后来苏东坡和王安石都称赞他,苏东坡说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说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南怀瑾进一步指出,乱世不倒,当然要有自己的条件,至少不要贪污,让别人无法攻击他;在其他性格行为方面,一定是完美无瑕的。即使宋代的欧阳修和司马光都认为冯道的节操破碎了,但他们也认识到冯道的一些做法。
例如,他“努力工作节俭”,冯道住在草棚里,甚至不需要床和床上用品,睡在草上;薪水和随从、仆人一起花,吃同样的食物,不在乎;士兵抓住美女给他,真的不能推,找另一个房间,找到她的父母,然后送回去。另一个例子是,冯道在失去父亲后辞去翰林学士回到景城的家乡时,遭遇了巨大的饥荒。他花了所有的钱来帮助村民,但他住在小屋里,亲自耕种柴火;有些田地被遗弃了,无法耕种。他在晚上悄悄地去耕种。主人得知后来到门口感谢他,但他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地方官员的礼物也没有被接受。在我看来,冯道是公务员的榜样,也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典范。更重要的是,无论谁是世界,老板是谁,他都以人为本,比那些为烂王朝努力工作的臣子更有勇气。他的“忠诚”是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人民,而不是狭隘的人。
历史上历经四朝八姓十一帝的超级宰相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