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咸阳人杨良瑶:郑和第一个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传统学术界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因此郑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但根据近年来泾阳县新出土的《唐故杨府君(良瑶)神道之碑》(现藏泾阳县文庙)的记载,中国第一个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应该是唐代中后叶的杨良瑶。

杨良瑶,字良瑶,原籍弘农县人,后落籍唐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即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

据碑文记载,他的祖先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因被封诸阳而被称为杨侯。杨良瑶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少以节义为志行,长以忠勇为己任”。从唐肃宗到德年(756年到758年),杨良瑶从21岁到23岁入为内养,即成为服侍皇帝的近身宦官。

杨良瑶多次被命令在各地使命,历史悠久,功劳突出。他一生中多次南北跋涉,东西奉使,但最重要的重大出使活动是作为唐朝的外交使节,他在西洋航行,到达远离中东的黑衣食品。碑文记载:

贞元初,清寇难,天下易安,四海无波,九译入圣。古使绝域,西汉难以选择;今通区外,皇帝思其人。比才类能,非公莫可。贞元元年(785年)4月,给绯鱼袋,充任国使于黑衣大食,备判官,内部,受国信,诏书。奉命执行,不怕远。到南海,舍陆登舟。妙尔无畏险之容,凛然有必济之色。义激左右,忠感鬼神。剪发祭波(到目前为止,广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在海外钓鱼时,仍有剪头发、祭奠海神的习俗。宋朝以后,逐渐演变为母祖朝拜),指日誓众,随后得到阳侯敛浪,屏风调风,挂帆凌汗流浃背的空气,带着浩淼的精神,夜晚是神灯表面(可能指印度洋海岸阿拉伯人建造的航海灯塔),白天是仙兽(指海豚等海洋生物,经常在船前飞泳跳跃)。星霜再周,经过万国,播皇风于异俗,声教于无边。往返如期,成命不坠,斯和我公忠信之明效。

据碑文记载,“(贞元)四年(788年)六月,转中医生。7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300户。”短期内连续封转,是对其成功的赞美。

咸阳人杨良瑶:郑和第一个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大食国与唐朝长期保持通使外交关系,海洋丝绸之路贸易前所未有。可以说,从唐高宗永徽两年(651年)8月大食国遣使节开始,到唐德宗贞元14年(798年)9月最后一个外交使节离唐回国,148年前后进入唐都长安的大食使节39次。然而,在唐代现有的正史文献中,尚未发现唐朝正式派遣使节航海下西洋的确切记录。因此,派遣杨良瑶一行航海使黑衣食品的记录是珍贵的。当时,50岁以上的杨良瑶亲自率领使团,以聘请国使的身份携带判官、国信、诏书,通过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的南亚和中东国家。他的政治目的显然是开辟与阿拉伯和印度列国建立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新兴的吐蕃王朝。正如《新唐书·大食传》所记载的:“贞元中,(黑衣大食)和吐蕃是劲敌,番兵大多是西御大食,所以鲜为边患,实力不足。可见这次下西洋的外交活动还是挺有效的。

根据与杨良瑶同时期著名地理学家贾耽(730年至805年)的相关记录,通过海路到黑衣大食国首都约束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路线,首先从广州南海登船,沿南中国海南行,先到门毒国(今东西方竺昆仑洋),然后到古代国家(说真正的腊肉),经过海峡(今新加坡海峡),北岸是逻越(即暹罗和今柬埔寨国家),南岸是佛死(今苏门答腊岛南部),经过天竺(今印度国)等多个国家,到达大食国弗拉利河(今伊拉克幼发拉底河),乘船北行至末罗国(今伊拉克巴斯拉镇),再向西北陆行千里,即可到达茂门王所都城(详见《新唐书·地理志》)。同样,公元9世纪中后,阿拉伯地理学家根据宾库达特拉(约820年或830年至912年),还详细记录了从食品国到广州(康福)的航程和贸易情况(参照张星郎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1978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

应该指出的是,贾延曾任鸿璐寺卿,负责接待凡人客人,后来担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据报道,他非常喜欢国家地理知识。晚年,他经常向四夷来使和参观四夷的使节询问道里的民俗,并写入自己的作品。广州至大食的海上旅程非常详细,原始资料来自杨良瑶一行的亲身经历。根据张星郎《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的研究,贾延通往大食海道的许多国名和水名大多与阿拉伯人的记载相当一致。“可见他所见,闻阿拉伯人。“根据作者的拙见,阿拉伯人对从大食到中国的海上航线很熟悉,但贾延从南海到印度洋到黑衣首都的海上航线更适合杨良瑶作为西行黑衣大食的海上日志。像往常一样,杨良瑶回国后,应向朝廷作出详细的出使报告,贾耽因职务之便,得知此信息并写入作品,也是合理的。所以贾耽对杨良瑶来说,就像旅行家马可波罗那样,逻斯梯谢奴对杨良瑶来说。

杨良瑶回国后,因其卓越的功绩和更好的恩宠,受到德宗皇帝的高度重视。杨良瑶“晚上在公,日月不懈。不改经制,省钱省劳。”唐德宗圣情眷顾的所有贵族亲王,其丧葬事宜均由委他策划。因为他的巨大功劳,他被授予“金丝皆纶,无法备纪。”

贞元十五年(799年),淮西吴少诚支兵叛乱,杨良瑶奉命主持军事。他安抚民心,派人侦察敌情,“复请完城聚谷,修甲理兵,用简单而渐谋,不日月而功,化懦弱为勇健,化藩篱为金汤”。短时间内,藩镇叛乱立即平息。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平藩战役取得最后胜利。因素积威望,长期功勋,已成为唐顺宗非常依赖的掖庭重臣。

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德宗和宪宗时期,佛教信仰日益繁荣。杨良瑶年老退休后,仍然崇尚佛教。据碑文记载,“晚途归信释氏,修建塔庙,修建藏经,用布金买田,舍衣救病,可谓竭臣之礼,尽生死区外之因,孜孜不倦。”这一时期,距离唐武宗“会昌灭佛”已经不久了,足以说明当时社会上佛教信仰的极度繁荣。

岁月沧桑,但历史不容忘怀。作为唐代宦官,杨良瑶率领使团航行黑衣大食,为中阿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已经1220多年了。与永乐三年(1504年)相比,明成祖派遣太监郑和七次率船队前往印度洋西岸,整整早了620年。现在,我们不仅要为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贡献感到骄傲,还要为杨良瑶早在8世纪末就在中东航行的历史壮举感到骄傲!


咸阳人杨良瑶:郑和第一个下西洋的外交使节咸阳人杨良瑶:郑和第一个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

  • 中国南下西洋的第一人:不是郑和是唐朝杨良瑶
  • 说起南下西洋的勇者,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明朝的郑和,明永乐年间他曾率领军队三下西洋,以彰显明朝社会的国富民强。@ 大家...

  • 杨良瑶是唐朝下西洋的第一人,比郑和早620年 曾到伊拉克
  • 600多年前,郑和作为明朝外交使节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郑和一直被认为是第一个下西洋...

  • 唐代杨良瑶曾下过西洋,为何没有郑和那么出名?
  • 历史上,中国的每个朝代都非常强大,周边国家都屈服于大臣。只有在清朝,它才被称为一个落后的弱国。在历史上,从唐朝到明朝...

  • 杨良瑶:第一个去西洋的外交使节比郑和早了600年
  • 杨良瑶的故事, 众所周知,郑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西洋的人。从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第一次航行到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的最后一...

  • 唐朝杨良瑶曾下西洋 神道碑杨良瑶
  • 说起南下西洋的勇者,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明朝的郑和。明永乐年间,他带领军队三次前往西洋,展示明朝社会的国富民强。@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