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务实的道光皇帝:道光年间科考试题都以时政为重点

历史是连续的。今天的许多问题在历史上都有线索和演变,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如果你不知道历史,你真的无法处理时事

在灯下仔细研究古殿的试策问题,作为教师研究考题,其乐悠悠,难以与外人道。政策问题的立足点是时政,但问题往往始于历史,尤其是清朝,这种以史带今的模式已经固定下来。比如清道光十八年策问粮仓,最后问今天怎样才能“凶荒有备”,之前却把问题追到了汉代的常平仓。“汉耿寿昌筑常平仓,时称便便;后汉刘般称常平仓有利于人民,而内实侵刻人民,其故安在?这就是把历史上的制度摆出来让你评论。然后皇帝给了你自己的历史理论,引导你进一步思考:“当境采购,固虞勒派;采自邻封,增加运费。例价有定,粮价无常。为什么官民不受累,及时奉行,不至名无实?“这真是一个很好的考题。

在今年的政策问题中,我们还询问了前代的社仓和义仓。“社仓法,略以义仓相同。为什么隋唐行之,不久便废,至朱子独有成效?“这就是要求考生从相似中辨别,尖锐地问问题。不仅让你分析历史上的事件,还让你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理论:“朱子的《社会仓记》,推原朝廷没有改变社会仓库的意思,试着详细说明。“常仓是官方的,义仓和社会仓是私人的,各有利弊,各有委屈。他们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道光皇帝希望贡士们通过历史比较选择好的理论。

务实的道光皇帝:道光年间科考试题都以时政为重点

道光皇帝的历史问题总是问得很真实。道光十五年来一直在问及历史上的保甲制度:“因此,不善于保甲。但王安石行对宋而民不胜扰,王守仁行之于明而盗无所容,其故安在?“这可能还是想讨论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奥秘。清朝大多数皇帝的历史问题都像道光一样关注历史和历史理论,乾隆也同时参加了历史书籍考试,好像担心候选人没有读过历史书的原文。“班固之书,半资司马,或因或改,异同得失,至为繁根。南北史合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之书也有短长。这是乾隆五十四年的策问,今年的考题对《春秋》以降的史书问得很详细,连不同的版本都问过。

考题中对历史的重视表现出一种择人断事的眼光。考生不能空谈地回答实际问题,提出时事对策,也不能只凭个人感受张口而来。你必须了解历史。如果你不读历史,你就不能说话。它包含了一个概念:不知古人不可能真正知今。历史是连续的。今天的许多问题在历史上都有线索和演变,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如果你不知道历史,你真的无法处理时事。许多重要的制度都在继续改革。今天,它的名字可能已经改变了,但事实仍然存在。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你只能被动地使用它,而不是无意识地使用它。不自觉其实挺危险的。你不知道你手中系统的意义和诀窍是什么。你会在不经意间改变最不可改变的关键环节,使系统残废,带来灾难。你不能对系统做出合理的改变来适应变化。在这一点上,清朝皇帝相当清醒,他们要求未来的执政精英熟读历史。

关注历史还有一个简单的原因,那就是历史上的一切都发生了,已经知道了,看到了成功或失败,你可以比较和考虑。今天的事情往往和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者事情是一样的,或者只是事情是一样的。有时候读历史书真的很吓人。只有读完史书,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才能心中有底。“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大概只有“掌上千秋史”,才会“胸中百万兵”。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另一件事:古代政治教育的框架。科举是教育的收获,考试是教育的体现。乾隆五十四年的策问总结了清朝的科举:“今制四书以正其道,五经以博其趣,八韵以寻其才,五策以征其实,立法好。“殿试策问是对会试“五策”的深化。科举考试中所有的“政策”都是基于历史的。与这次科举考试相对应,当时的政治教育将“史”与“经”并列。道光十六年的策问打破了其中的奥秘:“文学多端,首重经史。道光皇帝在题目中鼓励士子:“多士治经学史,先器识后文艺,也有利于我的治理者。能通“经”知“史”才是有用之材。

若要勉强定义,可以说“经”是意识形态,“史”是政治经验。“经”指的是格子、知识、真诚、真诚、修身、家庭的“心法”,旨在建立信念;“历史”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治法”,旨在培养能力。事实上,读史也能开阔胸怀,提升境界,增强对国家的忠诚,对“心法”大有裨益。而且,心法是治法的精神源泉,治法是心法的实践和实现,最高境界是两者的融合。在古代,官员的政治教育如此重视意识形态和历史,以至于读历史时不禁心痛。


务实的道光皇帝:道光年间科考试题都以时政为重点务实的道光皇帝:道光年间科考试题都以时政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