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圣人,孔子的弟子后学被称为圣人,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孔门圣贤在人伦上并不完美。在阅读先秦文献时,我发现孔子、孔子的弟子曾参、孔子的孙子思都有休妻的经历。孔子的原配夫人来自宋国,《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年十九,娶宋之齐官。“一年后,齐官生了孩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祝贺。孔子很荣幸给儿子取名鲤鱼,孔鲤成人后取字伯鱼。文献中没有正式记载孔子和齐官的婚姻结局,但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信息。
在《礼记·檀弓》一文中,子思门人有句话叫“子先君子失母”。据孔颖达解释,“先君子”指的是伯鱼,“出母”指的是伯鱼之母齐官。根据这一记载,这位“官氏”并没有和孔子白头偕老,她被孔子无情地抛弃了。《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只有女人和恶棍难养,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不知道是不是针对齐官氏的。后来齐官氏病死,伯鱼按丧礼为生母服丧,孔子对此没有干涉。
《礼记·檀弓上》记载:“伯鱼之母死了,期(周年)还在哭,夫子听了,说:‘谁在哭?门人说:“鲤也。"夫子说:‘嘻(惊奇之声),其也!"伯鱼闻了之后,便除了。"根据丧礼,如果孝子被遗弃的生母去世,应该为生母服丧一年。但是,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孝子已经是父亲,那么就不必为被遗弃的生母服丧葬。齐官氏死后,孔子允许伯鱼为母齐官氏服丧一年。服丧期满后,伯鱼仍为生母哭泣。孔子对此感到不满,觉得伯鱼做得太多了,伯鱼不敢违抗父命,只好停止哭妈妈。后世人们把齐官氏尊为圣母,孔庙中的卧殿是供奉齐官氏的专祠。如果孔子重生,得知被他赶走的原配夫人齐官氏不仅“回到”了他身边,还多次被封为高贵夫人。我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感觉?
孔子高足曾参休妻的理由更离谱。据宋人汪编辑的《曾子·外篇三省》记载:“曾子后母遇之无恩,而(曾参)供养不衰。妻子以蒸梨不熟,因出(放弃)之。人们说:‘非七出也。曾子说:‘蒸梨小物(小事)尔,我想让它成熟,而不是我的生命。“遂出之,终身不再婚。“在这段话中,我对后母和妻子的态度完全不同。后母对他刻薄寡恩,但由于后母在伦理上也是母亲,所以曾参与过后母作为尽孝的对象,全心全意地供养。但曾参对妻子的态度却完全不同。他命令妻子蒸梨,但妻子没有蒸梨。曾参一怒之下,无情地放弃了妻子。可见曾参性格中有暴躁、刻薄、冷酷、怪异的一面。
古人休妻有所谓的“七出”条。梨没有蒸熟,这只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的一件小事,不在“七出”之列。如果你对你的妻子有点宽容,你永远不会采取无情的行动,让你的妻子休息。他对妻子的严厉引起了别人的批评。曾参的回答是:蒸梨不熟悉真的是一件小事。我让她蒸,但她没有按照我的命令去做。小事还是这样,更不用说大事了?其实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人不是圣贤,谁能无过?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谁不犯错误?如果有小错误,预言这个人会犯大错误,这不是太荒谬了吗?按照曾经犯过小错的逻辑,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犯大错,都可以断交。曾参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孝子,他能对父母无微不至地孝顺,为什么不能对妻子宽容一点呢?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名吸,有些古籍写作“急”。子思学曾参,他对妻子的态度比孔子、曾参更无情。《礼记·檀弓上》记载:“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前君子丧母(为被遗弃的母亲服丧)说:‘然。‘儿子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说:‘过去,我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急则安能?为急的妻子,是为白也母,不为急的妻子,不为白也母。所以孔氏之不丧母,自子思始也。"子上是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孙,名叫孔白。父亲子思休弃了子上的生母。母亲去世后,子思却不许子上为之服丧。子思的举动显然不符合丧礼,于是弟子问子思:“你的祖父曾经允许为放弃的生母服丧葬吗?子思回答说:“是的。弟子又问:“你不让孔白为生母服丧,这又是为什么?子思辩解说:“过去,我祖父没有礼仪错误。礼仪应该隆重,礼仪应该简单。我怎么能这样做呢?我妻子是孔白的母亲,不做我妻子的人不是孔白的母亲。“子思按照自己的标准确定了儿子的母亲,但他没有想到孔白与母子的血缘关系不会因为他的妻子休息而消失。孔白的母亲不再是他的妻子,但她永远是孔白的母亲。
儿子不允许儿子孔白为生母服丧葬。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他的道德境界比不上祖父孔子。因此,他不能允许儿子像祖父一样为生母服丧葬。事实上,子思不让儿子为生母服丧的真正原因是他对被自己抛弃的前妻刻骨铭心的怨恨和厌恶。出于厌恶,他离开了妻子,即使在前妻死后,他仍然无法解决自己的怨恨,因此他鄙视传统丧礼的规定,绝对禁止儿子孔白为生母服丧。由此可见,子思对妻子的态度是多么狭隘。子思的举动竟然为孔门制定了一条规则,此后,孔氏子孙不再为被遗弃的母亲服丧。
孔子、曾参、子思之对妻子的善良,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给了男人太多的权利,而女人的社会地位特别低。甲骨文中的“女”字是一个双手交叉、双腿弯曲、跪在地上的女性形象。女人跪在谁身上?她跪的对象应该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男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柔顺和服从。仪式·丧服说:“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所以不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子之天也是。夫人,妻子的日子。“既然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应该绝对服从丈夫,那么丈夫对妻子当然是无所不用的。@ 虽然孔子、曾参、子思对妻子极其刻薄,但这是当时社会伦理赋予他们的权利。如今,社会伦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今天开始,孔子师徒对妻子的态度显然缺乏人情味。
为什么历史上圣人孔子家族的女人结局有多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