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韩愈的劝诫和教育被贬?

安史之乱的创伤似乎已经愈合了大部分,泾原兵变的阴霾已经散去。年轻的唐宪宗走上历史舞台,创造了一个中兴的故事,历史上被称为“元和中兴”。唐代文人个性鲜明。魏晋南朝的放荡风流在他们身上流淌,儒家礼仪彝伦也约束着他们。他们渴望一登台阁,陶钧天下。但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官微身卑,根本无法控制政治方向。他们能做的就是在诗歌中一遍又一遍地吟诵尧舜三代的大同世界,或者拿着自己苦心制作的文章,在一个又一个执政者的门下奔跑,结束,或者换来一个“燥竞”的恶名,或者赢得一个“矫俗”的嘲笑。

看到岁月逝去,九阙重楼,天子之颜未尝得见,理想终究是理想。或者把白鹿放在青崖上,或者被命令咆哮:我这个山林之人羡慕世间的财富吗?眼泪也不尝流,世间终是太平,喝酒弹琴,孤独终老。或者还有几个文人,中了举,当了官,一腔报君之情,正等着这个时候。可叹,总是生不逢时,君王固是明君,只恨少数刑余阉奴,口蜜小人,浮云遮阳,只能徒呼无奈。唐宪宗是一位优秀的君主,他的才华和勇气不亚于西汉中宗汉宣帝。然而,唐代文人却饱含悲伤。大家韩愈,极劝宪宗崇拜佛骨,却只能流落潮州。这种忠诚的行为能换来世人的同情吗?成书五代的《旧唐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操作坚正,拙于世务”!

读到这句话,顿觉文人之宿疾,都在这八个字里!作为那个时代最坚定不屈的人,他们孝顺父亲,忠于君忠,却忽视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虽然他们中没有人知道尧舜时期的真相,但他们也必须愿意坚信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节和三代后的教育。他们始终相信,太古的太平世界已经成为他们梦想的源泉。他们总是对世界感到焦虑。他们渴望为自己和世界展示自己的抱负。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韩愈的劝诫和教育被贬?

@ 他们“笨拙于世界”,不知道政治清明背后隐藏着多少险恶。唐宪宗需要的不再是所谓的教化,而是更直接、更坚实的力量。他需要的不是忠臣清官,而是他能驾驭的强臣和贪财渎货的谋臣。在混乱的世界里建立秩序时,道德仁义可以暂时搁置。坚持这些只会让世界遭受更大的痛苦,包括人民和文人。

唐宪宗需要酷吏、贪官、胥吏,人民也需要。正是这些不屑之徒在英武唐宪宗荡平各地藩镇时起到了关键作用。物流转运所需的资金正是这些善于收敛和理财的官员提供的;正是那些观望轻蔑的藩镇节度负责前线的激战。但文人一次又一次地写宪宗,苦劝宪宗罢兵养民。"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这句古话,在唐代文人的吟诵中,真正注入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但宪宗冰冷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一古老而腐朽的建议,在文人的情感和痛苦中铸就了“元和中兴”。

也许就在宪宗被宦官杀害,唐朝崩溃的那一刻,文人才真正得到了缓解,他们“非法古道,将灭亡”的预言终于实现了。现实给了他们感慨的机会,证明他们是真正意识到清平后危机的人。然而,历史滚滚而前,吞没了他们悲伤的话语,只剩下一篇名为“元和中兴”的诗书文章,证明了这一切过去的存在。后世文人对“元和中兴”评价不高。由战争和流血铸就的繁荣不是他们梦想中的太平世界。他们继续寻找世界上第二个尧,第二个舜,直到那时,他们才真正进入政治。在政治浑浊而深不见底的河流面前,唐代文人留下了足迹,但并没有真正踏入他们梦想的清澈源泉。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韩愈的劝诫和教育被贬?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韩愈的劝诫和教育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