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禅并列中国四大美女,早在先秦就出名了。管子、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在他们的叙述中多次提到这个非凡的尤物,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可见她不是一个虚构的传奇人物。
但西施与吴越争霸战争的关系,实在是疑窦丛生,充满了难以捉摸的玄机。管子(管仲)活动时代(?~前645年),比勾践灭吴(前473年)早了近200年,却已经知道西施的存在,难道不是咄咄逼人吗?他在《管子》中评论道:“毛强、西施,世界之美也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奇怪现象,逻辑上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西施:西施一号出现在管道时代甚至更早,而西施二号出现在200年后的越南。
春秋时期的西施一号,庄周有一些片断的叙述。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东施效仿”。它描述了西施的痛苦。他经常握着心,带着悲伤。相反,他看起来更加美丽动人,达到了“沉鱼落雁”的地步。另一个叫“东施”的女人,不仅长得丑,而且极其愚蠢。她误以为这是扮圣的妙法,也是心疼的样子。结果变得越来越丑,成了村民的笑柄(庄子天运)。然而,先秦的历史学家并没有对西施一号的生活经历做任何深入的记录
西施二号在战国时期的生活经历,更是扑朔迷离,充满了疑惑。据《吴越春秋》记载,为了向吴王夫差“性贿赂”,越王勾践派使者走访了自己的美女,最后在诸暨禺萝山找到了两个卖柴的女人,她们天生丽质,长得像仙女。这个勾践的使者显然是范蠡。他用前人“西施”的名字重新命名了他遇到的乡村美女,完成了政治包装的第一步。从此,卖柴的女人悄然去世,一个崭新的西施经过范蠡的“克隆”,在吴越江湖上“重生”,注定要成为灭绝吴国的美丽杀手。
尽管诸暨村姑窃取了前朝美女“西施”的名字,但她卖柴的形象仍然过于粗俗。唐宋以来的世界更倾向于她是浣纱女,也就是从事织物洗涤的女工。王维的《西施咏》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知识界的立场:“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感谢邻家,效仿安可希。“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也支持这种叙事。它讲述了西施二号原本是浣纱女的故事,在溪边遇到了范蠡,眉黛含春,梨花带雨。范蠡一见钟情,无法自拔。此后越国危急,范蠡出于爱国大义,将西施进献给吴王夫差。浣纱不仅是美女的柔软职业,也是西施和范蠡爱情的象征。溪水和丽纱构成了美女“诞生”的优雅场景,西施的倩影清晰地浮现在其中。但西施与范蠡的关系,却始终是暧昧不清的悬谜。
解密四大美女西施:历史上可能有两个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