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是指清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民,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金仔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为妻。皇太极1626年继承汗位,1636年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1638年生第九子福临。1644年福临即位,顺治皇帝福临尊生母为皇太后,1662年福临之子玄烨即位,康熙皇帝玄烨尊祖母为皇太后。因为博尔济吉特是皇太极的妃子,所以被称为孝庄文皇后,因为博尔济吉特的儿孙都是皇帝。
“太后结婚”是指孝庄文皇后嫁给了政王多尔根。多尔根是努尔哈赤的第九个儿子,也是皇太极的兄弟。1644年,福临即位,称顺治皇帝时只有六岁。因此,他的叔叔多尔根被称为摄政王。孝庄文皇后是否嫁给了摄政王多尔根,由于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长期以来都有所不同。
按照当时蒙满人的婚姻习俗,弟弟娶兄嫂,妻嫂侄媳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从汉人的伦理观念来看,兄弟姐妹是极其不光彩和不文明的。而太后下嫁就更不光彩了。因此,有些人认为,太后结婚没有明确记载的原因是清朝皇室的后代受到汉族习俗的影响,认为太后结婚并不光彩。为了掩盖太后结婚的事实,破坏书籍,使后代难以理解真相。认为孝庄文皇后嫁给政王多尔根是真的。太后下嫁的目的是缓和矛盾,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
[img]120181[/img]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1643年皇太极死后,诸王争夺王位的斗争十分激烈,出现了“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的局面。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瑞亲王多尔根和肃亲王的豪格最有希望,两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足智多谋的孝庄文皇后,也不愿袖手旁观,听人摆布,想利用这场斗争,让儿子登上皇位。为此,她运用巧妙的政治手段,笼络各方力量,寻求同倩和支持。迫使多尔根做出让步,使之主动提出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因此,福临成为清关后的第一代皇帝,即顺治皇帝。
福临即位是以诸王为首的各派政治力量暂时平衡的产物。年轻的皇帝不仅受到国王的控制,而且随时都有被废除的危险。特别是摄政王多尔根成为皇帝的野心不仅没有消除,而且随着权力的扩大,成为皇帝的欲望也增加了。顺治元年(1644年)10月,多尔邈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并建立了纪念碑。顺治二年,命史官根据皇帝的礼仪为他记下了政王的日常生活注释,假装是皇帝。顺治三年后,多尔邈私下将大内信符储存在王府,顺治四年,停止皇帝跪拜礼物,私下制作皇家服装。然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助政治,顺治五年(1648年)。到目前为止,多尔根实际上是一个人独揽清廷大权,顺治皇帝只是徒有虚名。在这种情况下,孝庄文皇后觉得多尔根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宫廷政变,篡夺王位。因此,她只有按照蒙满的习俗,嫁给摄政王多尔根,才能缓解矛盾,保住儿子福临的王位。
虽然没有明文记载太后下嫁,但对一些史料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太后下嫁的确有其事。清末出版的《苍水诗集》中有“上寿叫合婚尊,慈宁宫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太后婚”是指太后嫁给政王多尔根的事。诗人是清初人张煌言,与多尔贡同时,从而说明太后下嫁是可信的。据蒋良姬的《东华录》介绍,多尔根“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清史稿》还记载了“叔叔摄政王治安天下,大有功劳,宜加特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毫无疑问,多尔根已经把太后放在了妻子和皇帝的儿子身上。如果太后没有结婚,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多尔根死后,竟被破例追封为宗义皇帝,这就很清楚太后下嫁确实有其事。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仁祖27年2月(1649年、清顺治6年),清廷派使臣到朝鲜提交国书。当朝鲜国王李棕看到书中称多尔根为“皇父摄政王”时,他问清朝使臣:“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的话。这个措施是什么?清使臣回答说:“今则去叔字,朝贺事件,与皇帝融为一体。这里间接透露,多尔根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是太后下嫁给政王多尔根的有力旁证。此外,《清史稿》中还有顺治五年的记载,多尔根逼死肃亲王豪格后,纳肃亲王豪格福晋为妻。豪格为皇太极长子,福临兄弟,多尔根侄子。多尔根可以对侄媳无礼,更不用说嫂子了。因此,可以推断,多尔根被称为“皇父”,必须是多尔根妻子顺治的母亲,顺治尊为皇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重时,对康熙说:“大宗奉安久,不能为我轻动。此外,我爱汝父子,当孝陵近地安厝时,我的心始无悔。“这违反了清朝皇后的丧葬制度,说明她很难说,因为她嫁给了政王多尔根,和皇太极同穴合葬,怕世人笑。因此,孝庄文皇后死后不愿去昭陵与太宗皇太极同穴合葬。孝庄文皇后死后,康熙根据祖母的遗嘱,将祖母太后的灵枢停放在东陵,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埋葬在东陵宫,称为“昭西陵”。这也可以解释一些问题。
从不同的侧面旁证和推测,以上史料得出结论,太后下嫁确实有其事。
【太后下嫁】怎么回事?孝庄文皇后的传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