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历经千辛万苦,东度日本六次,向日本介绍了中国的佛教、建筑、雕塑和医学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大海。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鉴真和尚是失明的,大多数史家也持有这一说法。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唐代高僧鉴真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出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14岁到扬州大云寺出家为僧。为了学佛,他曾经在长安,
洛阳两地游学,崇拜高僧为师。经过多年的努力,鉴真年轻时在佛教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作为扬州大明寺的住所,他在淮南等地享有崇高的声望。据史料记载,鉴真从26岁起就开始教戒律。他有4万多个弟子,其中35个弟子很受欢迎。
鉴真和尚聪明好学,除了认真学习佛法外,还跟随受戒老师道岸法师学习建筑知识。道岸法师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师,成功主持了长安推荐福寺和小雁塔的建设。与此同时,他还在长安从弘景法师那里得到了足戒,并向弘景法师学习了医学知识。弘景法师是道岸法师的师兄,精通医学。@ 鉴真也对社会活动非常热情,主持了80多座寺庙建设,救济了无数贫困人口,并亲自治疗了生病的穷人。因此,鉴真和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img]119998.jpg' />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来中国留学的“知识分子”荣佳和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除了听鉴真和尚的戒律,他还想请他派几个弟子去日本讲课。但弟子们都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不愿去。鉴真认为“为是法事,何惜生命”,决心在日本宣传佛法。此后,鉴真为东渡日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东渡日本五次,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成功。据史料记载,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日本时患上了眼病,但他从未改变初衷。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遣唐使再次到扬州见鉴真,再三请他到日本讲课。鉴真此时已经66岁了,但他为了弘扬佛法,不畏艰险,坚持东渡,终于在公元753年抵达日本。
鉴真东渡无疑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然而,中日学者对鉴真眼睛何时失明有不同的看法。
传统观点认为,鉴真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失明,主要是基于日本学者真人元开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根据书中记载,鉴真五次东渡失败后,天宝九年(公元750年)从广州到韶州的路上,因为“经常发热,眼神暗沉,胡人可以治眼,请加治疗,眼神失明”。据许多史料记载,鉴真第六次东渡时年事已高,眼睛看不清东西。但后人在此事的阐述上并未达成协议,对鉴真失明的原因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是炎症,有人认为是中暑毒,有人认为是重病,有人认为是积劳成病,有人认为是哭瞎了。
著名历史学家陈元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鉴真和尚到日本后,晚年失明或失明,称鉴真和尚来日本前失明,这是不可信的。"宋高僧传•《鉴真传》等中国史书都没有记载鉴真双目失明之事,仅凭日本人真人元开的一句“眼遂失明”作为孤证是不够的。在《唐大和尚东征传》中,从未描述过鉴真和尚因失明而感到不便的事情。此外,鉴真在去日本之前就失明了。在从韶州到江宁的路上,他的弟子灵佑不能在“失明”的老师面前说“盲龟开眼”,这是不合理的。
日本学者田中块堂和安藤更生进一步指出,真人元开书中的“无知”是指鉴真和尚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病情恶化,“失明”,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失明,几乎不能看东西。鉴真和尚到达日本后,眼睛逐渐完全失明。
关于鉴真和尚什么时候失明,中日学者还有很大争议。真相还有待学者广泛深入研究。
鉴真和尚失明了吗?鉴真东渡日本时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