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我”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是“我”,男女老幼,无论尊卑,都自称“我”。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成为统治世界的至高君主。嬴政认为,为了表彰自己的无限功德,体现君主的最高权威,他从“三皇”和“五帝”中取了一个字,叫做“皇帝”。同时,他不允许别人染指“我”作为皇帝的特殊术语。然而,到了晚年,秦始皇不再自称“我”。
起源于秦始皇求仙。秦始皇是一位神论者。他坚信神仙世界的存在,梦想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神仙。皇帝很好,所谓从事寻仙造神事业的人蜂拥而至,卢生、侯生、石生、徐市、韩终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些人抓住秦始皇求仙若渴的心理弱点,巧言巧语,鬼话连篇,像哄骗孩子一样欺骗秦始皇,秦始皇却深信不疑。不幸的是,这些人骗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富,却没有给秦始皇一颗仙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借口。
公元前212年,卢生骗秦始皇说:“我们找不到灵芝、奇药和仙人,好像有什么东西伤害了他们。在我看来,陛下为了驱逐恶鬼,要经常秘密出行,恶鬼避开,神仙真人才会来。陛下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碍神仙的到来。作为神仙的“真人”,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烧伤,可以乘云漫游,寿命与天地共久。现在陛下治理世界,还没能做到安静宁静。希望陛下住的宫殿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就可以得到不死之药。听了这话,秦始皇似乎有所悟,于是说:“我羡慕神仙真人,从此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叫‘我’。”
[img]119248[/img]
秦始皇为了成仙,按照卢生的说法,居无定所,行踪不定,有人敢泄露行踪,死罪不赦,为此杀了不少人。从那以后,没有人知道秦始皇住在哪里。秦始皇很快就做到了卢生的要求,但卢生并没有给他带来仙药,压力很大。不久,由于秦始皇杀戮过多,儒生反对汹涌的浪潮。卢生和侯生知道秦始皇不容易挑衅,担心他们的伎俩迟早会被发现。一旦他们不能玩,他们的生命就不会得到保证,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和秦始皇玩。于是他们和儒生一起骂秦始皇一顿饭,然后逃跑了。听到这个消息后,秦始皇怒不可遏,于是制造了所谓的“坑儒”事件,祸源是卢生、侯生。
卢生和侯生溜走了,并没有破坏秦始皇对成仙的追求。他派了大量的方士去寻找仙人,不遗余力地四处巡游,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一代才华横溢、功盖千古的皇帝死于巡游,终年50岁。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疾驰琅琊台。七十万刑徒,起土历山。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李白的《古风》,写出了秦始皇的功绩,也写出了他“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的死因。秦始皇为了仙药,放弃了“我”这个高贵的称谓,最终也没有成为梦寐以求的“真人”,反而与自己的生命相反,想起来真可怜。
秦始皇死,胡亥即位,是秦二世。二世元年(前209年)春,大臣们上演:“推尊始皇庙为皇帝始祖庙。...皇帝仍然自称“我”。秦二世听了群臣的建议后,开始自称“我”。为了蒙蔽胡亥,控制国柄,宠臣赵高又写了一篇关于“我”字的文章。他对胡亥说:“天子的高贵,就是只允许大臣听,不允许他们见面,所以叫‘我’。陛下以后会取消朝会,居禁。胡亥听信,整天在内廷醉生梦死,慢慢被赵高架空,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解密:为什么秦始皇嬴政晚年不再自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