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民族英雄,人们很少把它和朱元璋联系起来。但仔细想想,朱元璋在元末领导的改朝战争实际上打败了横扫亚欧和历史上最强大的蒙古帝国。他把蒙古人赶回草原,中原王朝又回到了汉人手中。
从现代多民族统一的角度来看,朱元璋领导的朝代替代属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对抗。它不是民族英雄。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汉蒙是敌对势力,朱元璋领导的朝代替代实际上有一些“民族革命”的味道。
那朱元璋是民族英雄吗?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朱元璋心里对蒙古有一种温暖。他恨不起蒙古元!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这些民族英雄,哪一个不恨敌人,想咬一口解恨。朱元璋对蒙古元朝充满了暧昧的好感。
朱元璋自己称赞元朝祖先“肇基朔漠,入统中国,生民赖以安静70多年”,这是对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一种毫不吝惜的赞美。安邦定国70多年,是蒙元入主中国,继承大统的结果。恨蒙古人,他会这么说吗?不仅如此,还有人对蒙元王朝说话不逊,朱元璋叫宰相骂:“元虽夷狄,但君主中国,百年,我、卿等父母都靠他生。元之兴亡,自然气运,于我何预?“这就是赤裸裸的感恩心态。他把蒙元当成自己的父母。即使他是皇帝,他也不能忘记蒙元的恩情。朱元璋的意识如此之高,你可以说他恨蒙元王朝吗?
朱元璋在解释自己与蒙元的关系时,绕不开的一个障碍是,他建立的明朝取代了蒙元帝国。你看,你老朱家明明抢了成吉思汗家的地盘,你不能不承认吗?你怎么解释这件事?朱元璋的话是这样的。元末群雄并起,各行各业的诸侯分地。朱元璋起兵结束群雄打群斗的局面,让老百姓过上稳定的生活。当我收拾完南方的东西,兵强马壮要东征西讨时,你的蒙元王朝已经被别人赶走了。朱元璋打天下是和群雄打架,不是和蒙元王朝打架。
事实上,这是在睁开眼睛,胡说八道!朱元璋统一江南后,于1367年下令北伐,派徐达和常遇春率领明军攻打山东和河南,封锁潼关,防止关中元军进入中原。明军于1368年8月攻占元大部分,元惠宗北逃。历史书称之为元朝末年。孟元显然被朱元璋带回了草原。
[img]116413[/img]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穷追蒙元。逃往北方的元廷在上都,后来的历史书称之为北元。当时北方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外,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驻扎在甘肃定西,元廷还有东北和云南地区。蒙古仍然对新生的明朝保持着强大的压力,朱元璋连续五次北伐。元朝不是气数还未尽吗?朱元璋派兵打倒元朝廷,不再使用元朝的年号,改国号为鞑靼,亡北元,这一页才算翻过去。
朱元璋从群雄手中多江山的说辞显然是一种障碍。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对蒙元的态度如此扭曲妮妮,不得不与蒙元竞争,不愿承认自己被抓住了呢?
这里涉及到明代士大夫的一个概念——“君臣大义”,而不是“夷夏之辨”。与民族之间的“夷夏之辨”相比,当时的明朝人更注重“君臣大义”。元朝进入中原建立统一王朝已成为既成事实。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是元朝的臣子。臣子夺走了主人的国家,这在当时人们看来会被怀疑忽视“君臣大义”,危及政权的合法性。
这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顾虑,而是明初一大群士大夫的心结。钱穆先生原本是一个民族情结浓厚的家庭,但他读了明初开国大臣的诗文,隐约窥探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那些汉族士人对蒙元有着不断的暧昧感情,他是故国的老主人。
历史学家萧启庆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元明统计对象144人中,“忠元”型计87人,占60.4%;“背元”型计45人,占31.3%;“隐藏”型12人,占8.3%。统计数据显示,“忠元”进士远远多于“背元”进士,主要是汉人和南方人。这些进士对元朝的态度非常值得一玩。
从明初社会的主流观念来看,朱元璋取代蒙古建立明朝的行为比民族革命更有意义。朱元璋在话语中也对蒙古元充满了暧昧。他不仅承认蒙古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建立元朝的正统性,而且不舒服地保护自己,生怕被视为取代蒙古元朝的“乱臣贼”。
大明皇帝恨不起蒙元,反过来又要抱大腿,是民族英雄吗?
为什么朱元璋一边灭元朝一边感激鼻涕零膜拜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