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乾隆57年秋天,皇帝收到了两广总督的紧急奏折。奏折说,有一个陌生的国家叫“英吉利”,派人到广州送信,说要来朝贡。
奏折后,还附上了翻译成中文的英国“商业总管”和“百灵”的“禀文”。
这封禀文具有“中国特色”,内容如下:
英吉利国总领导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上大人,恭恭请钧安。我们的国王有三个地方,包括亚兰地嘧吨、佛兰西、嗝仑等,发船到广贸易。闻到中国大皇帝八十大万寿,本国从来没有带人去北京祝万寿,中国国王心里很不安。我国王说:“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国人来广,与中国人贸易,各相好,但希望生理越大,工资越高。今天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辅国大臣吗嘎尔,差到天津。如果邀请中国大皇帝欣赏这个人,中国国王会非常高兴,包括英吉利人和中国人永远相好。这个人立即扬帆前往天津,带着进贡贵重物品,里面有大件物品,怕路上难行,从水路到北京,不会造成损坏,冀早日到北京。另一艘船护送同行。总是要求成年人代表中国国王演奏明天的大皇帝施恩,准备这艘船到天津或附近的地方湾泊。只有虔诚的天地才能保佑中国成年人长寿。(《掌故丛编》)
这封来自地平线上不知名国家的信的语气真的非常“恭顺”。你看,去年皇帝80岁生日,他们知道信迟到了,没有赶上,他们的国王实际上“非常不安”,所以巴巴今年庆祝皇帝的生日,如果皇帝愿意看到他,那么他们的国王会“非常快乐”,但也“虔诚的世界祝福中国成年人长寿”,真的知道礼貌。皇帝读完后非常满意。
然而,问题是英吉利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在哪个方向?多远?捐赠中提到的“佛兰西”与传教士提到的法国有关吗?
皇帝命令人们搬到八年前调动中外所有博学者修订的《清朝统志》。这本书记录了世界上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国家。然而,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虽然我找到了传教士常说的法国和意大利,但我找不到英吉利这个词的影子。
[img]115878[/img]
于是皇帝找到了宫中的传教士,问英吉利发生了什么事。传教士们真的知道,他们告诉他,“这个国家是一个红毛国家,位于西洋北部,位于中国西北部。”。在同一个方向上,法国和意大利也擅长制造设备。
皇帝非常高兴。这不仅意味着他将收到大量的西方贵重物品,也意味着他将在清朝的国家名单上添加一个新名字。
在中国历代,我们非常重视属国的数量。
中国人想象的世界是,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是一个文明的国家。周围的国家都被中国包围着,都沉浸在野蛮和无知之中。因此,中国愿意怀柔远人,“传播声教”,用自己的文明之光从不幸的黑暗中拯救他们。大多数了解事物的夷人都“倾向于”,渴望想到中央王国来参观和学习先进的文化。
当他们来的时候,他们不能空手而归。他们向中国皇帝致敬,他们拥有中国最好的地方特产。这标志着他们向先进文明和中华帝国致敬。这些国家被称为朝贡国,也被称为国家。
“万国来朝”和“四夷宾服”一直是中央帝国统治成功的象征。中华帝国的国家越多,帝国的治理就越好。中央王朝通过封存,给周围的小国一个合法的地位。中央王朝本身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小国的支持来证明。历代王朝都热衷于展示自己的荣耀和伟大,以吸引周边国家来朝贡。
清朝的属国数量自然也不少。中国与属国的关系基本上是礼仪性的,中国是君,外国是臣,清朝的外交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部管理。朝鲜、琉球、越南、南掌(即老挝)等东南和海洋、暹罗(即泰国)、苏禄、缅甸、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罗马教皇厅(即意大利)等。西洋,归礼部管。归理藩院管辖的主要是西北地区和国家,如哈萨克、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中国人一厢情愿中的“俄罗斯国家”。
一般来说,在进贡国名单上加一个新名字并不容易。除了千方百计遣使招揽外,还要大动兵戈武力威服。清朝属国数量在乾隆年间增长最快,主要是乾隆22年(1757年),清朝击败了准噶尔。这场战争使“哈萨克左右、布鲁特东西、安吉延、玛尔加朗、霍罕、木干、塔什罕、拔达克山、博罗尔、爱乌罕、奇奇玉斯、乌尔根齐齐部落”“属于内地”或“列我藩服”。“以永恒不通的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其实是一件没有的盛事”。(清史稿)
现在,清朝帝国既没有军队,也没有派遣军队。成千上万英里外大西洋的不知名英吉利国“崇拜声教,倾向于改变”,并主动来到纳贡。这不是中华帝国文化影响力的有力证明吗?这不是清朝繁荣时期最好的解释吗?这不是皇帝晚年遇到的一件大事吗?
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的“仆人”将为皇帝贡献许多珍宝。这篇捐赠文章不是很清楚:“有进贡贵重物品,里面有大物品,恐怕路上很难,从水路到北京,不会损坏,并希望尽快到北京。”
按照惯例,海上达到的所有外国贡使都将由广州上岸。皇帝回复了广东和广州的总督,特别批准英吉利人在天津登陆:“阅读他们的情话是非常恭顺和真诚的,并回应他们的邀请,这样他们就可以真诚地航行。”
乾隆晚年遇到大喜事:红毛国英吉利主动来纳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