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故宫旅游,对导游讲的所谓999间半的房子感到惊讶,却忽略了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个小书房。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窥探这个只有8平方米的小书房。在这里停下来总能让人思考。
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皇帝,乾隆皇帝的书房虽小却极其优雅。楠木雕花隔断将其分为南北两个小房间,其中一个用窗台装饰乾隆皇家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了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设置在高炕东西的位置。它的《三希堂》牌匾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仍悬挂在墙上。牌匾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乾隆的胸怀和兴趣。“三希堂”的陈设优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简约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涵。
改名为“三希堂”的书斋,是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迅的《伯远帖》。这三件古墨宝,特别受乾隆皇帝的珍爱,并特意储存在这里,不时玩耍。事实上,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代名家134人的作品,包括340件墨迹和495种拓本。乾隆亲自欣赏的这些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作品,往往有“乾隆御观”和“天子古稀”二玺。
[img]115683[/img]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在艺术上有着最挑剔的眼睛和最微妙的直觉。他是古往今来最富有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之一,在诗歌、曲赋、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作为皇帝,有这样的才华,再加上天下太平能游历神州,真是不虚此生,这在帝王群中也堪称“个中最好”。他也是皇帝中罕见的高寿人(可能与他广泛的爱好有关)。因为年纪大了,祭天时在天坛上留下的“古稀门”也成了故事。
乾隆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诗人。他一生写了41863首诗,而《全唐诗》有2200多位作家,只有4.8万多首诗。同时,他也是一名语言学家,语言能力优秀,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力”的水平,这在古代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清朝皇帝中最重视文化事业的人。乾隆亲自倡导并编写了大型文献系列《四库全书》,包括3503本古籍、79337卷,装订成3600多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古代最大的官方书籍。他开设博学宏词科,招收世界人才,下令征集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清会典》、《清统志》等。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无关。由于乾隆皇帝对文化事业的热情,汉学从乾隆朝兴盛到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保护、扩建和建造了北京和北京的皇家宫殿花园,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和天坛祈年殿(用蓝色琉璃瓦代替)、清奕园(颐和园)、三园圆明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外八庙、木兰围场等,都体现了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停在“三希堂”外,感觉空间虽小,但在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三希堂”引领了世界各地学者的人文风尚,见证了一代繁荣时代的人文辉煌。
乾隆皇帝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