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过于重要,好教师过于重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孔子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孔子留给世界的非物质遗产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生活、生活和知识。这些概念满足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要对别人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礼之用,和为贵”几乎都成了后人广泛接受的生活准则。“学而时学之不亦说”,“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多闻,选择好人”,“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险”,这些学习经验和技能也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儒家支派是这样传下来的:孔子最骄傲的学生叫颜回。不幸的是,他在32岁时死于短暂的生命。据说主要原因是长期营养不良,吃不起肉,甚至穷到几天。颜回死后,孔子悲痛欲绝,无奈无力回天。曾子,比孔子小46岁,跟孔子当学生时,年龄还像个“宝贝”。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鲁是一个笨拙的人。他不是一个心胸开阔、反应迅速的人,也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他的知识仅次于颜回。他也很勤奋。孔子非常欣赏他,所以他把自己的心传给了曾子。后来,曾子直接传播了孔门道统。孔子的孙子思是他的学生。@ 《论语》开头的第四句话是曾子说的,曾子说:“我三省五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朋友,不相信传不习乎?”
曾子提出,做人要对人心无欠债,一辈子做人要“战战兢兢”,发抖啊,脚都不敢踩实,而且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感慨地说,做人一辈子,想要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真的不容易,需要下大功夫。这种修养和境界就是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耻于人”。曾子写了一份听老师讲课的经历报告,全文1753字,名为“大学”。《孝经》也是曾子的。曾子又传心法给孔子的孙子思,子思还写了一份经验报告——《中庸》,全文共3568字。子思把爷爷孔子的道加上他老师曾子的理解,整理出来后,把心法传给了他的学生孟子。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与孔子有一些不同,这相当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孔子温柔优雅,孟子有点侠义。他总是骂别人是动物。他有点擅长孟子的文学才能。他擅长写文章,加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孟子》一书,全文共35377字。之后,孔子的心法失传了。后来荀子写了书,勉强继承了。然而,《荀子》一书涉嫌注水过多,不如《孟子》。而且荀子带出来的几个学生,比如李斯之流,如果和子路、子贡一起吃饭,估计子路、子贡根本不会看他们。至于苏秦、张毅,水平比不上孔子的学生。到了宋代的理学家,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这个秘密,继承了孔孟的心传。他们中的一些人解释说,医学书籍中的麻木被称为不仁。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是有意识的,所以他们有“心学”。
[img]115312[/img]
孔子当年是怎么传心法给曾子的?无法核实,但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一些线索。《论语》全文共15917字,《三字经》中说:“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是孔子学生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书。我们现在说的四本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四本书《孟子》,加起来,总字数只有6万字左右。但后人对这四本书的注释不知道有多少万字,用汗牛满栋,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宋代大学者朱是第一个提出“四书”概念的人。朱夫子还专门注释了四本书,叫《四章句集注》。此后,从宋朝到清朝800多年,读者不读四本书,科举考试考四本书。什么是八股文?也就是说,从四本书中抽出一些句子,拿出来做文章。这就是所谓的“为圣人说话”。具体来说,朱夫子的注释是改卷时的标准答案。
自孔子死后333年公元前146年汉武帝“罢免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此期间,虽然反孔与尊孔之间的斗争不断,但它并没有动摇儒家统治世界的局面。
说了很久,什么叫“儒”?这必须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开始。孔子时代有一个很时髦的词:“游侠”。《史记》称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自己诺必诚,不爱自己的身躯,赴士之厄困”。有点像今天提到的武士道德,对吧?在周代,皇帝、公侯等达官贵人都有自己的军事专家——这些人是世袭武士,是当时军队的骨干。周末统治权力解体,这些军事家下岗了,原来的权力和头衔也丧失了,到处找机会工作,否则就不能吃饭了。这些曾经属于世袭的武士,被称为“侠”或“游侠”。墨家军中有一部分是这种武士。在《墨子公输》一章中,墨子终于对楚王说:“公输般想谋杀我。然而,我的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军队的进攻。我可以被谋杀,但楚军杀不了他们。“——这句话中提到的“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就是“游侠”。
那什么叫“儒”呢?儒家的源头是司徒官。司徒官帮助君王“顺阴阳,明教化”。什么是“顺阴阳”?宣传礼制,教化,简称礼教。《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儒”和“侠”是同一个阶层吗?不是的。原来,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是依附于贵族的专业人才,他们自己也属于社会的上层。后来儒生继续来自上层阶级或中层阶级,而侠则更多地来自下层阶级。
揭秘:为什么孔子想当官却没人要弟子们的官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