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诸葛亮是智者,曹操是奸者,关羽是义者)作为智慧的化身。因此,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被认为是明智的。比如人们总喜欢把六出祁山的事情当成诸葛亮自强不息的表现。但也有人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件事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知其不能为之”,因此,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行为。那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明智之举吗?
[img]98638[/img]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诸葛亮平定南方,班主回国后不久,魏主曹丕去世,儿子曹睿继位。诸葛亮上了《出师表》,于建兴五年出师攻魏。起初,蜀军陆续获胜。后来,由于魏主重新使用司马懿,司马懿及时抓获了孟达和街亭,使诸葛亮第一次没能攻打魏。
建兴六年后,魏都督曹休被东吴打败,诸葛亮上了《出师表》,起兵30万再次攻打魏。姜维用诈降之计打败了曹真。魏主用司马懿坚守不出之计,拖着蜀军。诸葛亮不得不主动退役,因为他在军队里没有食物。
建兴七年后,诸葛亮得知守卫陈仓的魏将军郝昭病重,于是暗中出兵袭击陈仓,然后袭击散关。魏主曹睿迅速将司马懿封为大都督,进入祁山。司马懿想偷袭蜀兵大寨。因为孔明早就提防了,魏兵大败而归。这时,诸葛亮听说张苞死了,晕倒在地,卧病不起,只好退兵回成都养病。
诸葛亮六出祁山地图
建兴八年后,魏将曹真和司马懿带领40万人进入汉中。当时天下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魏兵进不去。天晴后,诸葛亮追赶魏兵,打破了曹真。诸葛亮再次与司马懿作战。司马懿失败后,他无法坚持下去。都尉郭安解除了他的错误,受到了诸葛亮的惩罚。郭安怀恨在心地投降了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到成都散布谣言。后来,他怀疑并下令回到诸葛亮身边。
[img]98639[/img]
建兴九年,诸葛亮把蜀兵分成两个班,轮流出师攻魏。诸葛亮因为粮草不足,想割龙上的小麦。看到魏军已经准备好了,便妆神敲退司马懿,割龙上的小麦。诸葛亮先后击退了围绕卤城的魏兵,粉碎了偷袭剑阁的诡计。这时,李燕有书告急,说东吴想起兵攻蜀。诸葛亮赶紧回西川。
建兴13年,诸葛亮发兵30万,五路出祁山。他在渭水输了,失去了万佘人。诸葛亮不得不请东吴出兵攻魏。诸葛亮试图将司马懿的父子引入上谷。然而,大雨扑灭了熊熊大火,使司马懿的父子逃脱了绝望。
司马懿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诸葛亮听说东吴兵败,不自觉地昏倒在地,不死在军队里。蜀兵全部退役。(见第91次至14次)
二、是自强不息,还是不能做?
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入物被称为“三绝”;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智者,曹操是奸者,关羽是义者。在《三国演义》中,展示诸葛亮智慧的主要活动有三种,一种是赤壁之战和周瑜之战,另一种是平定蛮方与孟获之战,第三种是祁山与司马懿之间的六种智慧。
[img]98640[/img]
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过程中,周瑜不止一次地说:“他的计划比我高一点”、“这个人见识胜我十倍”、“孔明聪明才智,我不如”、“这个人那么多谋,让我不安”,可见周瑜也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再加上周瑜本人气量狭窄的弱点,因此,对周瑜的愤怒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蛮方的孟获,属于尚未开化的人,他勇敢多余,智谋不足。因此,孟获和诸葛亮虽然在股掌之间玩孟获,但不值得炫耀。孟获和诸葛亮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智慧相当。可以说,他们是棋逢对手。因此,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的“智慧”,认为诸葛亮不仅自强不息,而且用兵如神。
诸葛亮六出祁山地图
如果从诸葛亮六祁山的过程来看,他确实表现出了“独特”的智慧,但如果从六祁山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六祁山,但六失败,从当时和后来的情况推测,即使诸葛亮不是“先死”,他以后有多少次很难成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六出祁山之举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六出祁山的两种不同看法。
[img]98641[/img]
1.自强不息,用兵如神
诸葛亮创造的这些奇迹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自古以来,诸葛亮就成了智慧的化身,他的名字也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的智慧不仅在军事上被人们模仿,而且在各个行业都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因此,人们一直高度评价诸葛亮六祁山,以诸葛亮六祁山精神为自我完善的动力。[$HR
getPages$]
2.知其不能为之
当我们评估一件事时,我们不仅要看它的动机和目的,还要看它的结果和影响。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是什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复兴汉朝,还在旧都”,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消灭曹魏集团,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结果如何?只有两个字,这就是“失败”。也就是说,他每次都以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在给后主的遗表中,他自己也承认:“兴师北伐,未成功”,诸葛亮素有神出鬼没之智,为什么六次伐魏都没成功?
《三国演义》解释了这六次失败的原因:第一次因马苏街亭而失败;第二次,因为军队里没有食物;第三次,因为他得知张苞死了,他昏倒在地,卧病不起;第四次,由于苟安散布谣言,后主怀疑并宣布返回;第五次,因为李严谎报东吴,他想开始攻击蜀国;第六次,诸葛亮死于军队。不难看出,书中把伐魏失败的直接原因归咎于他人。诸葛亮本人对偶然因素没有责任。每次出师前,大臣们也总是尽力劝诫:“北方旺气正盛。"丞相只要谨守,不要妄动。诸葛亮本人也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所以知臣伐魏,才弱敌强。诸葛亮也承认伐魏不可能成功(见第97回)。
[img]98642[/img]
知道不可能成功,但必须这样做,这被称为“知道它不能做”。古人认为,“知道它不能做”是聪明人的禁忌,是只有愚蠢的人才能做的事情。请葛亮在战术上聪明,但在战略上“知道它不能做”,应该说是愚蠢的。
事实上,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作战,并没有给蜀国人民带来任何好处。众所周知,蜀国地处偏远,人口稀少,国力弱。每次诸葛亮出师伐魏,都几乎征服了全国大部分兵力。《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意味着战争已经拖延了很长时间,对国家有利,从来没有发生过。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完全是劳民伤财。所以可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绝非大智慧,只是小聪明。
诸葛亮六出祁山 绝不是大智慧只是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