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已经播出。据说收视率超过了新闻联播,令人叹为观止。看完之后,总觉得恶政就像被沙子包裹着,让英雄泪流满面。
宋慈(1186-1246)仍然是刑名之学,认为“狱比大辟更重要,大辟比初恋更重要,初恋比考验更重要”,这也成为他作品《洗冤集录》的开篇醒语。宋慈立之年入仕,一生断狱无数,绝少错误,性情刚直,无论走到哪里,“雪冤禁暴”,扶正安良,名震朝野。正如《大宋提刑官》剧中所述,面对南宋理宗(赵云,公元1224-1264年在位)焚烧证物的行为,他突然觉得:对朝廷来说,他是多余的;少年野心,多么虚伪?
[img]95006[/img]
宋慈的辞职(假设有这样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的道德结构中,“忠”、“孝”上还有“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诉求。虽然也有天人感应和皇权神授的说法,但中国皇帝最终是世俗的皇帝(不像日本“不吃烟花”的皇帝)。官员们有更多的机会见到圣人,他们的神性很容易被窥视,忠诚的心理也会受到挑战。面对两难,不忠,可成仁。至于“仁”的德行标准,有一句古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封建知识分子宋慈来说,要放弃刚直的气质,或者不宁死。那既不能宦途腾达,还不如回去。
但问题是宋慈是怎么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呢?
事实上,宋慈入仕时,已经是南宋末期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民反兵乱频。宋慈的存在可能给人民留下了一线希望,但同时也不适合朝廷。我记得学者吴思曾在文章《恶政是一面镜子》中说过:“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自然需要变质的官员,他们需要失去良心和残忍”,体面的官员将逐一被淘汰。清官与恶官的混合比例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定向选择的结果。
他还举例说明了东汉的旧事。东汉中平两年(公元185年),皇都洛阳南宫起火。汉灵帝想重建,但国库是空的。我该怎么办?于是下令天下田每亩交十块钱;当官员升职时,他们必须先交钱。当时,巨鹿太守司马是一名正派的官员。他接到了新的任命令,徘徊了几天,服毒自杀,忠于皇帝,不搜人民。
[img]95007[/img]
宋慈(网络图)
在古代,知识分子要协调“忠诚”和“仁慈”并不容易。在心理道德痛苦中,不忠和不仁可能是不可原谅的,只能退出忠仁之争,或感谢自己,或隐居。
可以看出,宋慈的辞职是不可避免的。根据他的主张,我们必须惩罚所有的官员。我们怎么知道,虽然理宗是昏庸的,但至少有一个道理是明白的:法律不责怪公众。当时,朝廷是一群邪恶的官员。如果他们都受到严厉的惩罚,哪里有官员能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当然,如果真的是休克治疗,虽然有风险,但中兴还是有可能的。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不幸的是,恶政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不可接受的,像病毒一样被感染和复制。为了防止恶政受到外部威胁,必须增加恶政的成本。这样,我们就需要更加肆虐,培育一个有独立生活的利益集团。这就是贪官的欲望模式。既然贪婪,就要防止暴露,防范需要成本。为了获得预防资本,越贪越难骑虎。然而,当一套越来越流行,当恶政超出人民的承受能力时,一个王朝就会死去。
汉灵帝卖官卖爵修复宿舍时,离东汉的“实际灭亡”只有四年了。宋慈死后,他在南宋投降了30年。
[img]95008[/img]
宋慈(网络图)
宋慈最初对监禁技术很迷信,他高超的技能和谨慎的态度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技术的态度只能是信任,而不是崇拜。例如,他的政敌刁光斗、吴苗水等将非凡的思想用于贪婪和浪费法律,甚至曾经让宋慈受到冤枉。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邪恶的时代吗?当他明白这一点时,他也明白了朝廷的多余存在。
但对于人民来说,人们仍然期待宋慈。底层人民的权益极其脆弱,极易受到“合法伤害”。他们需要一种制衡,即使不多。
@ 崇拜清官的时代一定是不幸的时代,清官被驱逐的时代一定是即将结束的时代。
为什么清正廉洁的提刑官宋慈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