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秦初都邑西犬丘(西垂)位于县东永兴地区。陇南名胜祁山,为名三国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这里屯兵,北伐中原。经过近几年的维修扩建,“祁山武侯祠”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客。古卤城-盐官,曾是西北骡马集散地,西汉时期这里盛产水盐,诗圣杜甫有“卤中草木白,青官盐烟”的盐井诗。
[img]94592[/img]
“赵世延家庙碑”位于县城南郊,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翰林学士命令程聚夫写文章,赵孟福奉贤书丹。赵孟福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世界被称为“赵体”。碑刻是他晚年的作品。书法笔圆,骨力内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碑刻是稀世珍品。
县西南石桥乡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和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该镇斩龙村是五代诗人王仁裕的故乡,也是三国姜伟战争铁笼山古战场遗址。
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理解更多地来自《三国演义》。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诸葛亮七次抓住孟获后,平定了南方,凯旋而归,呼吸未定,即计划北伐。
只是因为司马懿是魏国的将军,守卫西凉是诸葛亮的心腹之患。诸葛亮用离间计让曹睿把司马懿贬为普通人,诸葛亮立即写信要求北伐。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志》应该是六出祁山和诸葛亮本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上,诸葛在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两次没有去祁山。事实上,诸葛亮出兵祁山多少次并不重要,这只是诸葛亮晚年北伐战略思想的代表,重要的是祁山在北伐中的战略地位。祁山当时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东侧,绵延约25公里。被誉为“九州”的名阻,再加上蜀陇的过渡地带,自然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img]94593[/img]
祁山堡遗址。在礼县祁山乡政府以南的西汉水河床中间,矗立着一座看起来像战舰的孤山,这是著名的祁山堡。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祁山堡四面如砍,城墙坚固。只有一扇门可以进出,很容易防御和攻击。它可能是诸葛亮军事总部的所在地。
西晋初期,立即修建武侯祠,供奉诸葛亮的雕像。经过几次修复,它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祠堂香火浓郁,游客络绎不绝。
观阵堡遗址。观阵堡也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战场遗址,位于祁山堡南侧约两公里的一座山上,居高临下,山势险峻。山顶周围是坚固的土墙。
面向祁山堡的一边有三个特别加固的望口。望口两侧各能蹲下三四个人,便于轮流站岗,避免堡外弓箭的攻击。根据研究,观阵堡长约100米,宽约50米,可能是军营。点将台遗址。点将台遗址位于祁山东北约一公里的一座山丘上,是一个用土层层筑起的圆台。三国时期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残留的瓦当。站在高台上,平川尽收眼底,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诸葛亮点兵点将、挥旗调遣三军的雄风。
[img]94594[/img]
九谷堆遗址。九谷堆是最传奇的。当地人说,蜀军北伐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粮草问题。自古以来,蜀道难,路途遥远,粮草短缺,无法打持久战。魏将军司马懿知道蜀军的这一点,于是部署重兵包围蜀军,迫使蜀军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秘密在祁山至罗堡十多里的平川建造了九堆土堆,覆盖着粮食,然后故意让司马懿知道司马懿不知道计划,认为蜀军粮草丰富,于是撤军。解围后,蜀军立即补充粮草,战争转机。由于风蚀雨淋和农垦开挖,九谷堆现在只能看到两个地方有土堆,其余都不明显。除这些遗址外,祁山周围还有圈养战马的圈马沟遗址和驻军的藏兵湾遗址。据当地人说,这个地区的人们经常在田野里发现生锈的箭头、矛、戟和其他武器,当地博物馆里有很多武器,你可以想象军队的巨大和战争的残酷。
揭秘:三国诸葛亮曾六次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