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斩草却不除根?朱棣秘养朱允文的幼子
自古以来,天家父子之间就没有亲情,猜疑阴谋是他们之间发生最多的事情,皇位面前绝对没有兄弟、叔侄之情。
为了杜绝隐患,明朝朱迪一登基就开始了疯狂的“斩草除根”行动,但有趣的是,“斩草”故意留下了“根”。
[img]94169[/img]
朱棣剧照
据记载,朱彪出生于1355年,1392年死亡。他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明史》说他的母亲是马皇后,但根据明人的记载,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这里就不多介绍了。1371年,皇太子朱彪娶了一个经常遇到春天的女儿,继续娶吕氏为侧妃。朱彪一生中有五个儿子。除了长子朱雄英早年去世外,其他四个儿子也成为了朱迪在“靖难”后“割草”行动的目标。
朱云通是朱彪的第三个儿子。1395年,朱云通娶了兵马,指挥赵思礼的女儿为妃;建文帝即位后,朱云通被封为吴王,但没有在封地杭州就职。1402年6月,朱棣占领南京后,将朱云通从吴王(亲王)贬为广泽王,封国改为当时荒凉的漳州。
不久,厄运又来了。当年9月,朱云通被召到南京,以“佛知省鞠躬,自生疑惑”(不知反省,心生怨恨)为罪名,将他砍掉王位,废为平民,囚禁在凤阳高墙内,称为“吴平民”。
即使他被囚禁,朱迪仍然对他不放心。1447年,蜀王的儿子崇阳王朱岳逃到长沙,朱王趁机利用朱意岳,打着“建文君”的旗号谋反,但被蜀王起诉。朱迪吸取了教训,担心将来会有人支持朱云云造反,所以朱云云很快就死了。
朱允是朱标的第四个儿子。建文帝即位后,被封为衡王,也没有到封地就任。他的命运和朱允通差不多。朱迪进入南京后,首先被降为怀恩王,住在建昌;9月,他和哥哥一起被废为普通人,囚禁在凤阳。从那以后,没有记录,但他死在朱允通之前。
如果成年人朱云通和朱云的兄弟仍然对朱迪构成威胁,那么未成年人朱云熙就太悲惨了。朱云熙是朱彪最小的儿子。建文帝即位后,他被命名为徐王;随着朱迪进入南京,两兄弟被废为普通人终身监禁。朱迪似乎想给他的大哥朱彪留下一条脉搏,所以他把朱云熙降为瓯宁王。他和母亲吕后一起住在易文王子(朱彪)墓地,以奉香。
1406年2月,朱允熙的大厦莫名其妙地发生了一场大火。朱允熙逃跑时摔倒在地,和母亲吕后一起埋葬在熊熊火海中。据文献记载,“四年二月,大厦突然起火,令仆人震惊,16岁”。
作为建文帝的兄弟,朱允通、朱允许和朱允熙只能算是“草”,建文帝的脉络是应该根除的“根”。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也派人公开秘密走访了几十年。有很多说法。这里没有太多的解释,主要是关于他的后代。
[img]94170[/img]
朱棣画像
据清朝官方修建的《明史》记载,建文帝有两个儿子;但这并不准确。明朝人有不同的记录。让我们先看看已知的两个。长子朱文奎出生于1396年。建文帝登基后,成为皇太子。1402年,靖难大军进入北京。7岁的朱文奎和他的父亲建文帝“不知所措”。
另一个名叫朱文圭。朱迪占领南京时,年仅两岁。此后,他还被囚禁在凤阳的广安宫,被称为“普通人”。人们似乎忘记了这种监禁的存在。直到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辟,同样饱受监禁之苦的朱祁镇才动了同情心,下令释放被监禁50多年的“普通人”。
朱文圭从小就被囚禁,从未与外界接触过,甚至“不认识牛马”;朱文圭可能不适应这种“新生活”,很快就死了。
事实上,除了以上两个,建文帝至少还有一个儿子,他的排名应该介于前两个之间。据万历明朝状元焦红记载,被称为“焦太史”的大文人,建文帝纵火后,宫殿一片狼藉。当明朝成祖朱迪进入南京宫时,一个孩子突然跪在他面前,拿着衣服哭着说:“孩子饿了,饿了,杀了孩子!”
这时,朱迪的心情应该很复杂。这位经历过血腥血雨、杀人不眨眼的燕王甚至流下了眼泪,说:“你的皇室,饿死了吗?”然后命令人们好好照顾他们。事实上,孩子们的话是由宫殿里的人教的,但天真的孩子们终于感动了老练狡猾的朱迪。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牵衣人”是朱文圭,但显然不符合。朱文圭出生于1401年。朱迪1402年进京时,可能不到一岁,还处于学语阶段。他怎么能在朱迪面前演戏?
从那以后,朱迪在宫中秘养了这个“牵衣者”,以至于后人不知道这是建文帝的第几个儿子,也不知道他后来的事迹。那朱迪为什么要砍草而不是“根”呢?
[img]94171[/img]
朱棣剧照
朱迪读书不多,但恐怕他还是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权力,在同一个房间里战斗毕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篡改者,朱迪自然会把篡改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只是囚禁了朱标诸子和建文帝诸子,然后逐一删除。退一步说,即使建文帝成功了,恐怕也不会杀朱迪。
事实上,朱棣把这个天真无邪的“牵衣者”养起来,正是为了救侄孙。一方面,让孩子忘记一切,做一个普通人;另一方面,他不会对后代的政权构成任何威胁。也许天家不是没有亲情,而是被权利蒙蔽了双眼。然而,当他登上最高水平时,他意识到孤独的滋味,开始怀念当年的亲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朱迪感到同情。
朱棣为何斩草却不除根?朱棣秘养朱允文的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