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在27天内匆匆下台。刘贺可以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成年皇帝。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也不算太坏。汉书没有将其列入皇帝本纪,但他奇妙的性格和经历确实令人发笑。
[img]92536[/img]
图片来自网络
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连四周都没满,就匆匆下台了。短短27天,刘贺就像从封地赶到长安一样,匆匆忙忙地做荒谬的事情。据史书记载,他命令各官署在极短的任期内向各地征用1120次物资,平均每天超过40次,经常让人喘不过气来。
刘贺的精彩表演引起了满朝文武的不安,尤其是辅政大臣霍光。在与大臣们焦急讨论后,他决定赶走刘贺。于是,刘贺匆匆当皇帝,匆匆下台。
刘贺回到封地后,后来从王降为侯,封海昏侯,被赶到江西南昌,因此在称“废帝”的同时,又称海昏侯。
刘贺在长安表现得不称职,当然也有人劝诫,其中著名的是夏侯胜。夏侯胜当时是光禄大夫,更重要的是,他是本文《尚书》的权威研究者。当秦朝焚书坑儒时,博士伏生把手中的《尚书》藏在屋壁上。到了汉代,伏生从墙上拿出《汉书》的时候,很多页面都坏了。当他到达汉文帝时,伏生已经90多岁了。庾错去伏生家,由伏生口授。《尚书》是用汉隶书写的,不同于古文《尚书》,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
[img]92537[/img]
图片来自网络
夏侯生致力于本文《尚书》的研究,也关心当前的政治。当他看到刘贺的荒谬行为时,他忍不住建议他。有一次,夏侯生看到刘贺又出去打猎,上前劝阻:“天久阴不雨,臣下有谋上者。”天总是不下雨。有些臣子想计算皇帝。
刘贺没有听,而是把夏侯胜放进了监狱。当时,霍光正在考虑废除刘贺。当他听到夏侯胜的评论时,他非常惊讶。他以为是同谋泄露了秘密。当他检查时,他发现所有同谋都守口如瓶,没有人泄露秘密。霍光直接去问夏侯胜。夏侯胜用平常的语气说:“没什么。我的预言是从《尚书》中读到的。”
霍光一听,整个人都石化了,对夏侯胜的敬仰就像长江之水。从此,汉朝更加重视研究《尚书》的学者,“以此益重经术士”。随着这一事件的炒作,《尚书》的人气飙升。
[img]92538[/img]
图片来自网络
从科学史学的角度来看,夏侯胜可能神秘化了今天的《尚书》。作为朝中大臣,他可能预感到刘贺将根据当时的情况被废除,但为了给他的建议提供理论依据,他不可能搬出《尚书》,把它包装成“神书”。当然,夏侯胜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可能不是故意炒作的,也可能是一个错误。
海昏侯: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在27天内匆匆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