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一位失败的教书师,自阉入宫后,得到了明英宗的青睐。为了盈利,让死党私造武器给敌国瓦刺,为了取悦瓦刺,拿明朝的财富免费奖励他。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也是王振的“杰作”。可以说,王震把大明皇帝卖给了敌国的绝世太监。史学家称明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太监。他原本是一位失败的教书师,但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青睐,并逐渐控制了朝廷。后来王震失败了。当他没有家产的时候,只有60多个金银库,100多个玉盘,20多棵珊瑚树高67英尺,其他珍品无数,说明他贪污受贿的程度。
[img]89937[/img]
王震曾诱导英宗以重典治皇帝,他自己也是如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他唯一的办法。有一天,王振问王佑:“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佑无耻地回答说:“老爷,你没胡子,我怎么敢有儿子呢?一句话说得王振心里甜甜的,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正统八年1443年的一天,吹雷击坏了奉天殿的一角,英宗遭受了这场自然灾害,特别求言诏,要求群臣极言得失。翰林刘球上疏提出了“皇帝应该亲自处理政务,不能下移权力”等建议。看到刘球的建议有侵己之处,王振立即下令逮捕刘球入狱。并肢解刘球的尸体。
为了盈利,王震让他的死党和守卫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刺,而瓦刺则以良马送给王震作为回报。为取悦瓦刺,王振还为其贡使加礼,赏赐增厚。因此,瓦刺非常愿意来明朝朝贡,以获得中原财富。根据原规定,瓦刺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后来,瓦刺对明朝回馈的渴望越来越大,贡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正统初年,瓦刺贡使的人数往往增加到2000多人。正统14年1449年,瓦刺首领甚至派出了2500多人的贡使集团,为了多领赏物,虚报了3000人。这一次,王震一反常态,要求礼部根据实际人数给予奖励,并轻率将瓦刺贡马削价五分之四,只付给瓦刺要求一切的五分之一。还先大怒,立即召集军队,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四路,大举攻明。明朝几次战争失败。王振根本不懂军事,就鼓励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让青史留下美名。听了王震的话,英宗听不进大臣们的劝阻,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
[img]89938[/img]
两天内,王振和英宗凑合了50万大军,随机配备了一些粮草和武器,匆匆出发。英宗把所有的军政权力都交给了王震。军队出发不久,军队已经缺粮,不断有人死亡,僵尸铺满了道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尚未到达前线,军心已不稳定。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然后一举击败明军。不久,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所有将军都觉得路上没有瓦刺一兵一卒,没有损失一矢,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不听。第二天,王震的同党、守卫大同的宦官郭敬将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告诉王震,并表示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刺之计”。王振赶紧传令撤退回京。
起初,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经过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驭他的家乡,向家乡的父母展示自己的威望。走了40英里后,王震突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肯定会损坏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他改变主意,传递改道向东走,向宣府走去。这时,瓦拉已经全军追赶,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将军郭登、大学士曹琏等人向王振建议:“从那时起,紫荆关只有40英里。成年人应该从紫荆关回到北京,不应该走上宣府的道路,以免被瓦刺军队追赶。”王振不听,坚持折向宣府。明军迂回奔跑,直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时,瓦刺大军已经来了。13日,他们狼狈逃到土木堡。离怀来城只有二十里远,随行的文武官员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然而,王震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因为1000多辆行李车无法到达,他担心自己搜索的东西会丢失,并传递了在土木堡宿营的命令。
[img]89939[/img]
第二天,英宗想继续前进,但为时已晚。英宗被俘后,英宗的护卫将军范忠非常生气,一锤对准王震的头,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连哼一声都没来得及,脑浆四溅,像一滩泥一样倒了下来。在这次旅行中,明朝几乎所有50万军队都被歼灭,几乎所有从征的100多名文臣和武将都被杀在战场上。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愤怒的人们当场杀死了王振的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然后,王下令杀死王震的侄子玉山,并将王震的死党马顺的尸体拖到街上展示公众。王震的家人无论老少都被斩首,没有王震的财产。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是在明朝。王振是明朝第一位专权太监。他只是一位失败的教师,但他阉割了自己的皇宫,受到了明英宗的青睐。他开始擅长权力,干涉政府,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没有战斗经验的王振鼓励皇帝亲自征服,导致皇帝被俘虏,自杀。这真的伤害了国家、人民和自己。
绝世太监:历史上把皇帝卖给敌人的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