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来朝的国家有日本、占城、真腊、暹罗、琉球和西洋国家,但朱元璋最反感日本。把日本扇子挂在朱元璋的书房里,是明军从一场摧毁日本海盗的战斗中缴获的。他写了一首题为“日本扇行”的歌,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国王无道民为贼,扰乱生物鬼怨,观天坐井也不知道,断发斑衣以为便。君臣的脚语蛙鸣,肆意跳梁于天宪。诗中斥责日本国王无道,人都是小偷,还鄙夷地说日本君臣平时赤脚说话,像青蛙一样说话。只是心里的蔑视,有一次,朱元璋遇到日本使者回答里麻,竟然遇到了一件让他生气的事。
[img]89802[/img]
明初来朝贡的外国使者很多,一般来说,礼部官员先到京师会同馆住,第二天到奉天殿等皇帝见面。见面时,朱元璋先问:“尔国王安全吗?“再问一遍:“二使者远来勤劳然后使者磕头,贡献方物,完成。这一天,朱元璋接到答里麻,一时兴致,多问了第三句:“尔国风俗怎么样?“可以想象,这纯粹是上国之君对夷狄小国敷衍的问题。没想到,里麻已经准备好了,伸直脖子,摇摇头,写诗回答:“国家比中原国家好,人们和古人在一起。服装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存清酒,金刀通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这首诗明显与朱元璋的《日本风扇行》相反,傲慢一目了然。因此,朱元璋“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
鉴于日寇多次入侵海滨郡县,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杨载出使日本,赐玺书声讨其罪。这个国家的写作极其霸道,完全是老子训练儿子的语气:“圣旨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联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束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唯王图之。“一要称臣,二要取缔日寇,三要甚至威胁要约束其国王,征服日本。收到这封国书的不是朱元璋想象中的日本国王,而是控制九州南朝实力派怀良亲王。怀良亲王可不是个好男信女,铜簸箕碰上了铁扫帚。
[img]89803[/img]
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怀良亲王是南朝后第十一皇子,头衔为征西将军。在九州南北两朝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筑后川之战中,怀良亲王亲自上阵督战,身中三箭而不退,南朝大胜。无论身份还是性格,怀良亲王看到这封国书,自然很生气。此外,受蒙古袭击后遗症的影响,日本人对中国有一种警惕和蔑视的排斥。他们当场杀死了使者中的五人,并拘留了杨载和其他两人三个月。使臣被斩!这还得了?大堂中华之主,却遭到夷狄小国的嘲讽。“帝得表得很闷,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汉朝守卫西域的将军陈唐敢喊“强汉,虽然远必杀!”豪言壮语。作为一个开国的英雄,连一代骄傲的蒙古人都被他赶到了漠北。日本如此粗鲁,朱元璋为什么不征求意见?不,不,不。从政治角度来看,朱元璋知道休养和休息的重要性,不想再战斗了。
[img]89804[/img]
朱元璋忍受了这种恶气,但“对日本特甚生气”,从此拒绝接受日本派来的朝贡,宁愿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然而,朱元璋将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个国家列为“不征诸夷”,并写入《祖训》。朱元璋在“日本国”旁加了小字注释:“虽然朝代,实诈,暗通奸臣胡唯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讨厌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