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提北伐有一个基础:北方人南渡之初,上下共同仇恨,要求驱逐胡人;有机会:当时北方匈奴与胡羯石的斗争有利于东晋;成果:北伐八年,连战连胜,收复了黄河中下游以南几乎所有地区,迫使石勒“不敢窥视河南”。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壮举,东晋最高统治者晋元帝司马瑞不仅不支持,而且制约和约束。因此,祖提愤怒地死去,北伐也失败了。每次读史到此,总是愤愤不平,疑惑萦绕:为什么晋元帝不支持祖提北伐?
[img]82864[/img]
巩固皇权比北伐更重要。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地主统治的延续和发展,几个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皇帝实际上没有权力。“晋主虽有南方之尊,但没有总皇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成了习俗。作为开国之君,中兴之主晋元帝司马睿也不例外。西晋末年,司马瑞移镇建业,在北方士族王导、王敦的帮助下,对当地士族给予礼貌,压平叛乱,经营惨淡,始终立足江南。
317年,司马睿依靠北方和江南大族建立东晋,军政大权归王氏所有:王导政治主持,王敦军事主持。司马睿第一天登上皇位,让王导坐在一起;元帝对王敦有“请避贤路”的说法,所以当时有传言说“王与马共天下”。皇权不显,帝威不扬,臣强君弱,是历史上罕见的。司马睿对大权旁落自然不满,引用刘奎、刁协、戴渊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刘、刁维护皇室权力“崇上抑下”,如大量征集大族奴隶和依附客,以充兵役,欲与王氏抗争。当然,巩固皇权必然会遭到当权士族的强烈反对,从结果来看,这种努力并没有成功。但从东晋初年晋元帝的主要活动来看,巩固皇权当推第一,自然比北伐重要得多。
政治动荡,无意北伐。东晋偏安江南,虽然江南没有西晋末年的战争灾难,但也不安宁。阶级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南北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政治局面。东晋政权是以各种矛盾为基础的。特别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勾心斗角,为了争夺权力,东晋政治极不稳定。例如:北人民族和南人民族,几乎水火不容。南方士族对统治特权的分配和规定充满怨恨。司马氏皇室与侨姓大族的矛盾也很复杂。“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不仅反映了王氏对南方尚未站稳脚跟的司马氏政权的支持,也反映了东晋皇室与侨族之间的斗争。君弱臣强是“共天下”的基础,君强自然会改变这种局面。
[img]82865[/img]
这场斗争也剑拔弩张,气氛紧张。为加强皇权,元帝内疏王导,外远王敦。为了发泄不满,在王导纵容和南方士族的帮助下,王敦积极准备内乱,与朝廷竞争,元帝没有利用太多。@ 各大族、中央和地方(扬州和荆州)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 面对东晋初年政局的复杂动荡,元帝也没有多少好策略,常常陷入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为了巩固江南的统治,对北伐没有多少热情。
在祖提实力大增后,司马睿怀疑北伐。早在东晋建国之前,祖提就向司马瑞主北伐。司马瑞不方便拒绝。他被任命为短暂的豫州刺史。只有1000人的工资和3000人的布料,军队自己招募。但祖提并不灰心,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屯兵淮阴,铸造兵器,为北伐筹集2000人。谁能说以这种不同的武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祖提竟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很多。除了本文开头的介绍,有必要指出祖提在北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有毅力,百折不回的精神,不存私产,不遵循私情的高尚人格,审时度势,做出周密决策的能力。祖父母北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故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然而,祖提实力的发展引起了东晋元帝的不安。他担心势力太大,无法控制。他受到吴若思的约束。祖提觉得北伐的伟大事业很难实现,他死于愤怒,北伐失败了。元帝不掌握兵力,一方面依靠重兵将领,另一方面怀疑,这本身就是君弱臣强政治的体现。然而,元帝显然不是一个有才华的封建皇帝,显然缺乏控制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img]82866[/img]
以北伐为例,祖提的实力发展是一个事实,但依靠他不仅可以防止豪族的专横,还可以防止北方胡人的南进。可以说,祖提的力量是控制内外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代码。东晋政权初立,基础依然浅薄,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正确使用祖提上可安社国,下可抚人民。可以说,世界安全关系到祖提,说法也不算太多。更重要的是,如果祖提对晋元帝构成威胁,那只是当时的潜在威胁,而不是现实因素,北伐还没有最终成功。不幸的是,晋元帝只是一个平庸的封建国王。他对祖提的约束导致了北伐的失败,后果可怕。河南为王勒复收。322年,王敦叛乱,在武昌起兵,直奔建康。晋元帝因病去世。这完全是自食其果,怪由自取,可谓一招失策,千古遗恨。
为什么晋元帝司马瑞不支持祖提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