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明朝历史上胆小的皇帝,被瓦拉俘虏;回来后,他被哥哥软禁了好几年。有人说这个人重用太监王震,是个昏君。如果只是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有点昏昏欲睡的味道;然而,如果他被定性为昏君,他真的会冤枉他。
[img]82337[/img]
图片来自网络
以土木堡之变为例,他御驾亲征,运气不好进入蒙古人的战俘营,他有骨气,宁死不降,当囚徒还当出水平!没过多久,从蒙古人的看守,到很多和他打过交道的蒙古将军,甚至是瓦拉首领的弟弟伯颜,都和他成了好朋友,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就连伯颜将军,为了多次放不放他回国,竟然和亲哥哥也先吵得脸红脖子粗。当他被带回首都时,伯颜将军亲自相送,一直走了几十英里才流泪而别。这种凝聚力,哪像昏君,显然是明君的气度!
说到个人私生活,明英宗朱祁镇和他的正宫皇后钱皇后真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患难夫妻。当他被抓到蒙古时,钱皇后哭了,把身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收集起来,送到蒙古去赎回他。为了说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与死亡作斗争,摔瘸了。朱祁镇被释放后,两人被禁在南宫,生活艰苦,还靠钱皇后纺纱卖钱,贴补家用。钱皇后爱得很深,明英宗朱祁镇也很敬业。重新登上王位后,她仍然对钱皇后很有礼貌。这对夫妇一生都很相爱。他们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还可以分享幸福。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气度不凡,性格也不差,智商问题?你不得不承认,经历过土木堡变化的明英宗朱祁镇,有时会让你聪明难以置信。被囚禁瓦拉时,身边的太监喜宁反水,投靠蒙古人门下当汉奸,日出坏主意,几次差点把他置于死地。但英宗皇帝朱祁镇骗瓦拉说,他给大明写了一封亲笔信,要求大明接受瓦拉的要求。只有一个条件:叫喜宁送信。喜宁乐颠颠进大明地界时,早已准备好的明军士兵一拥而上,将其五花大绑,不久就被破尸万段。原来明英宗朱祁镇暗中派随从跟随喜宁,并将要擒杀喜宁的亲笔信送给大明边关将领。一张纸条解决了问题,这个聪明,你能说他很困惑吗?
[img]82338[/img]
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是后来的“夺门之变”,一夜之间取代了弟弟景泰皇帝,重坐江山。天顺年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位权臣纷纷乱政,明英宗朱祁镇拉一个个打一个,不到几年就把他们都收拾干净了。这种人说他是个迷茫的虫子?没人相信。
此外,他在位时也做了一些好事,最著名的是“优秀的老年政治”。根据全国人民的规定,有70岁以上的老年人,政府每年分配粮食和丝绸,并在90岁以上加倍供应。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除政府服务。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福利政策”。这样,英国皇帝仍然非常人性化。
自明永乐皇帝朱迪决定从南京应天府迁都北京以来,朝廷内外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意见。明永乐22年(1424年),永乐皇帝崩溃后,仁宗皇帝朱高炽即位,即下令。他命令北京各衙门写作时,名前加上“行在”二字,意图重返南京。然而,仁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崩溃了,但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后,他也决心回到南京。北京的“行”之称在位1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朱祁镇登基后,宣宗崩溃。令人惊讶的是,他正式将北京定为北京师,并利用前朝积累的材料,大规模修建了北京城墙。明正统元年(1436年)10月,诏令太监阮安,都督同知,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领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9门城楼。至明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完工之日,奉明英宗旨将首都9门中的5门更名为新名——将南城墙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城墙的齐华门改为朝阳门;西城墙的平则门改为阜成门,其余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仍有4扇。
[img]82339[/img]
图片来自网络
明英宗所更五门名,都有所取义。如果更丽的正门是“正阳”,以“积阳为天,天有九重”和《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当阳”为意,那么著名的大明天子进出北京南部的正门(也叫“国门”)就是正门。帝王治国离不开左辅右毕,也离不开“文治武功”,更原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此外,朝阳门取“朝”字,意思是文武百官,天天朝拜皇帝,把齐化门改成朝阳门。阜成门以“阜成兆民”为意,寓意朝中百官,以身作则,为民立范,国泰民安,因此更容易平门为阜成门。
明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朱祁镇在病床上召见儿子朱见深,把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然后,即将去世的英宗皇帝想了很久,把他最后的遗愿告诉了王子朱见深。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最美好的色彩。
“自历朝以来,但当皇帝崩溃时,后宫里总是有很多人被埋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会被埋葬。你应该记住,将来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他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皇帝。至少,他比那些才华横溢的皇帝更像一个“人”。
明英宗朱祁镇比有才华的皇帝更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