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连是封建社会常见的惩罚方式。如果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误,他经常会伤害整个家庭,甚至三个家庭(父亲、母亲和妻子)也会被摧毁。陈宫跟随吕布,在战败曹操后,他不愿投降,慷慨地死去。然而,他成功地拯救了家人的生命,甚至让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无忧无虑,总是支持,年轻的依赖。
为什么陈宫能说服曹操善待和抚养家人?
——标签约束效应
[img]81106[/img]
陈宫对曹操有旧恩。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离洛阳,被全国通缉,后来在中牟县被守城官员俘虏。陈宫是中牟县令。曹操成功地说服了陈宫。陈宫不仅放了他,还放弃了官员。他跟随曹操为复兴汉朝做了一些事业(详见文章“曹操为什么能说服陈宫让他生活,放弃官员)。但在路上,曹操因多疑自私而杀死了吕伯豪一家,陈宫对曹操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道不相为谋,陈宫不告别,两人恩断义绝。
后来,陈宫投入吕布的帐下,为他出谋划策。曹操与吕布交战,吕布战败。曹操俘虏了吕布和陈宫。
曹操见到陈宫,故意调侃几句,戏弄地说:“公台别来了?”曹操的话其实是讽刺和指责他认识不明人,不辞而别,却误投吕布门下,以至于今天被自己俘虏了。
陈宫也毫不客气地说:“你心术不正,我才抛弃你。”
曹操说:“我心术不正。你怎么能帮助吕布?”曹操的意思是吕布的心术性格不如我。
陈宫说:“吕布虽然勇无谋,但不像你是奸雄。”
曹操换了话题继续讽刺陈宫:“你总觉得自己智谋无敌,今天怎么会被我抓住呢?”
陈宫还是不服输,说:“吕布没听我的好话。如果他听了我的话,今天不一定是谁被抓住了?”
[img]81107[/img]
曹操看到陈宫没有表现出战败被俘的沮丧和失落,就想用“死”来威胁陈宫。曹操说:“那你今天打算怎么办?”
陈宫心中已怀着必死之心,叹了口气说:“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我死后也没有怨言。”
曹操看到陈宫总是不屈服。他真的忍不住了。但陈宫的话也提醒了他。曹操抓住这一点,继续威胁和威胁陈宫的家人。
曹操冷冷地说:“即使你死了,你的老母亲该怎么办?”
这句话吓坏了陈宫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硬汉。他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他的老母亲被杀了,那真是不孝。根据当时的规定,战败者的家庭往往被全门抄袭、斩草除根。如果陈宫处理不当,他将无法挽救母亲的生命。
陈宫非常紧张,但他平静地说:“我听说用‘孝道’治愈世界的人不会伤害别人的父母。我在哪里需要考虑我的老母亲的生死?一切都取决于你。”
曹操面无表情地继续问:“那你的妻子和孩子呢?”
陈宫仍然默默地回答:“我听说施仁政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之一。我妻子和孩子的生死也取决于明公!”
陈宫的说服策略真的很聪明!他没有骂曹操,指责曹操用家人的生命胁迫自己。他没有恳求曹操让他的家人过上生活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尽管曹操威胁家人的安全,但陈宫仍然不傲慢也不谦虚。他从未屈服于曹操的淫秽威望。
陈宫使用的策略是“标签约束效应”。
[img]81108[/img]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和约束。“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当时最主流的价值观。虽然很多人心里不同意这些价值观,但他们甚至在现实中通过违反这些价值观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利益。但在公开场合,很少有人敢宣传反对这些价值观。许多想要吸引人们的心,实现事业的领导者(如曹操)表面上以这些价值观为标准,以衬托和展示他们的个性魅力。
因此,这七个字就像七个标签。一旦一个人主动贴上或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为了表现自己言行的一致性(不一致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和外界的负面评价,导致认知不协调),这个人将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标签约定的价值标准。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你以各种方式将一个人定义为一个好人(标签),那么这个人将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乐于帮助他人,不想要回报。同样,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指责一个人是一个恶棍,那么他的行为一定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和无耻。
为什么陈宫能说服曹操善待和抚养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