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司马迁因政治观点落后而被判刑 性格迂阔?

宫刑,又称腐刑,是古代破坏生殖的残酷肉刑。郑玄在《周礼·秋官·司刑》中写道:“丈夫割其势,女子闭在宫里。关于宫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吕刑》中。《尚书正义》说:“妇女幽闭,闭宫,使不得也。……隋开皇初除男子宫刑外,妇女仍在宫中。"(《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十九》宫刑结合了对身体的破坏和精神的侮辱,对被施与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司马迁因政治观点落后而被判刑 性格迂阔?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军三路攻打匈奴,其中李光的孙子李陵率领的5000步兵不幸被匈奴8万精锐骑兵包围。尽管汉军“被杀过当”,但由于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李陵被俘投降。司马迁当时担任太史令一职。因为不喜欢同事落井下石的肮脏行为,他忍不住为李陵辩护了几句话。他的初衷是“推荐陵功,想用广大大师的意思,用复仇之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出乎意料的是,汉武帝一腔怒气无处发泄,于是迁怒于人,以为司马迁,想“压二师,而为李陵游说,便下于理”(《报任安书》)。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家庭几代都是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生活在“君明臣贤”的西汉鼎盛时期,受到汉武帝的信任,却遭遇了这场灾难。司马迁遭受了身体上的毁灭和精神上的羞辱。他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低腐刑,极其极端。“仆以口语遭遇这场灾难,重为乡党杀笑,污辱祖先,也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尽管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天九次,居然忽然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羞,汗不尝不发背沾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因此,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腐刑使司马迁悲痛欲绝,一度几乎疯狂。

司马迁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住在太史令上,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为什么他会因为几句公道话而遭受这场灾难?我们不妨将李陵事件与封建集权制的性质、时代特征和汉武帝自身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找出真正的原因。

司马迁因政治观点落后而被判刑 性格迂阔?

汉武帝时代是一个统一意识强的时代,也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自文景以来,西汉盛世赋予了汉武帝张扬自大的个性特征——敢作敢为,喜怒无常,“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其中之一。第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是当时极其敏感的话题,李陵的投降使汉武帝大失脸面。第三,在汉武帝时期,儒家的“三纲五常”理论已经建立起来,仁义礼智信是衡量士大夫大是大非的重要标准。儒家仁义观要求士大夫“有杀人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李陵投降在国家利益和儒家礼义上都是相反的。汉武帝愤怒地对他生气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司马迁受宫刑一是汉武帝喜怒无常的性格,二是司马迁自身政治观落后,性格迂腐。在整部《史记》中,有许多反映司马迁政治观落后、性格迂腐的案例。例如,司马迁非常反对“均输平准”的措施,认为这限制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就经济发展的共性而言,没有问题;但他没有(或不愿意)看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的特殊性。

当时,汉朝正处于与匈奴斗争的关键时期,匈奴的成败将对西汉帝国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施“均输平准”、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全国财力物力。

司马迁因政治观点落后而被判刑 性格迂阔?

这就像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世界现代史上的积极作用一样。而司马迁看不到(或忽略)这种积极作用,用共性否定个性,这是极其不合适的。再比如司马迁极力否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儒在司马迁眼里太“俗”了。事实上,汉代的“俗儒”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虽然它很粗俗,但它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趋势。这与先秦“醇儒”的迂腐不同。例如,司马迁强烈谴责汉代的“酷官”。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汉武帝重用“酷官”,是打击强势、消除动乱隐患、巩固统一局面的积极表现。总的来说,值得肯定。然而,司马迁对这些积极措施的负面影响感到担忧,并抓住了一点,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由于形势的变化,看不到“攻防趋势不同”的客观事实,用落后保守的政治愿景来判断进步的社会特征。这是他宫刑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悲剧。在分析司马迁被判刑的原因时,许多史记研究人员过分强调他与汉武帝的思想对立,而忽视了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中寻找原因,从而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司马迁因政治观点落后而被判刑 性格迂阔?司马迁因政治观点落后而被判刑 性格迂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