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和谐”只是林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宽容。但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和谐”的内涵更深刻,这不仅关系到廉颇林相如的个人仕途,也关系到赵国的整个外交路线。
[img]76507[/img]
网络配图
@ 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林相如,武有廉颇。然而,无论是廉颇还是林相如,他们在赵国都是权重之臣,却不是位高之人。战国时期,一个人在政治上取得成就的主要标志不是封将拜相,担任国家重要的军政职务,而是封君命侯,获得贵族称号。廉颇战功卓著,但面对赵边将难封的政治现实,他也花了30年时间才封君。然而,战功远不如廉颇的乐毅、赵奢、赵括早早封君,甚至连外国降将都能轻易封君拜侯。廉颇为赵国出生人而死,却远不如这些人。这让廉颇的心相当不舒服。
对林相如来说,他的政治生涯更加艰难。他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舍人,通过缪贤才进入赵国政治中心。尽管林相如非常宠爱赵王,但他仍然受到赵国贵族的歧视,林相如要封君命侯,路途比廉颇更艰难。起初,廉颇看不起林相如,处处挑衅。然而,聪明的林相如发现,与自己处境相同的廉颇很可能成为他政治上最大的盟友,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油然而生。廉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出于共同利益和政治需要,他们可以成为盟友,与赵贵族竞争。
@ “和谐”与赵国的外交路线有关。可以说,这是赵王领导的改革,是赵国政治结构的新布局,进一步是连秦与抗秦的融合。
[img]76508[/img]
网络配图
廉颇是赵国军事的主力军,曾攻打过燕、齐、魏,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廉颇对秦国的战争只有长平一战,而且还消极应战。显然,廉颇不想和秦国结怨,他属于联秦派。至于林相如,从他的许多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对秦的态度是抗秦。在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中,林相如戏弄秦王,宁愿以赵国的大量土地和人民为代价,也不愿将和氏璧偷渡回赵。此外,林相如是宦官缪贤的舍人,缪贤与燕王交好,燕国是最大的抗秦国,所以作为缪贤谋士的林相如无疑是抗秦派。起初,廉颇和林相如之间的不和也很可能是双方政治路线的不统一。
廉颇到处挑衅林相如。林相如处处宽容,将廉颇与秦王进行了比较。事实上,这也是独一无二的。他告诉廉颇一个道理:虽然我们的政治路线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害怕你。但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我们都想让赵强大。只有我们的合作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赵王的旨意。当廉颇明白这一意义时,就有了“负荆请罪”的典故。
这就是赵王高明的地方。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想让自己统治下的能人形成合力,相互制约,实现派系间的平衡布局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联秦还是抗秦,都必须相互制衡,不能让任何一方太强大。联秦与秦国走得太近,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抗秦,也会引起秦国的反击。只有把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各方才能不得罪。必要时,赵国面对其他国家才能有才能。
[img]76509[/img]
网络配图
比如赵孝成王继位后,秦攻打赵国,林相如决定向齐国借兵。谁出面借兵?最佳人选——林相如。五年前,林相如带兵攻齐,赵国抗秦派林相如主动向齐言和,这也成了借兵的基础。再比如长平之战,秦攻赵,秦赵实力悬殊,如果硬攻,赵国胜利的机会并不高。此时最好的将领应该是属于联秦派的廉颇。廉颇确实是这样做的,消极应战。“和谐”的最终目的也可以实现,需要红脸就推出红脸,需要白脸就推出白脸。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相如病危后,“和谐”的局面也被打破。老将廉颇已经不能再为赵国在七国之间找到立足之地,赵国也逐渐走向灭亡。反面也论证了赵王主导的“和谐”局面,这是赵王因为赵国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做的。
揭秘:幕后真正的推手[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