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第一个开启大规模养士氛围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依靠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招募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甚至一些犯罪逃亡的人也来寻求庇护。孟尝君拒绝了。结果,越来越多的士人闻到了风,被称为“3000名食客”。
[img]75932[/img]
当时秦昭襄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把他招到秦国。孟尝君听说有官做,竟然心动,门客们怎么劝也不听。著名的舌辩之士苏代(苏秦的弟弟)劝阻后,让他暂时放弃了去秦国的念头。但秦昭襄王最终还是想把孟尝君邀请到秦国,并任命他为相国。这一举动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后秦”。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孟尝君,并软禁其。
孟尝君请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能说服秦昭襄王把自己放回齐国。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只价值千金的狐白邱,就提出以这只狐白邱为交换。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将这件狐白邱献给了秦昭襄王。这时,一位门客自告奋勇“为君解难”,学狗打洞,钻进秦昭襄王藏宝仓库,偷走了狐白邱。最后,秦昭襄王听了妃子的劝说,同意让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被释放后,担心秦昭襄王反悔,便隐姓埋名,星夜兼程出关。到了函谷关,已经是半夜了。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吸引了附近的鸡跟着叫。听到鸡叫,守关口的官员打开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当追兵来临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
[img]75933[/img]
事实上,在他的众多门客中,还有许多见利忘义、心狠手辣的人。当齐民王听信诽谤,免去孟尝君职务时,门客们纷纷离开;当孟尝君恢复职务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回来,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孟尝君路过赵国时,当地人听说孟尝君很有名,纷纷出来观看,但看到他后非常失望:我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老公,没想到只是个瘦弱的小男人。孟尝君听到后恼羞成怒,他的随行门客当场砍了几百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君子养士,以为人也是。”贤惠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也是奸人之雄,他们不同意智慧和愚蠢,不惜一切代价窃取君主的财富,以私人党和张虚誉为基础,侮辱君主,以甲虫为基础。”。这种养士行为不值得称赞。
当然,孟尝君最大的问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齐民王任命秦逃亡将领吕丽为相国。为了排斥吕丽,孟尝君写信给秦相国魏冉,要求他率军攻打齐国。
孟尝君所做的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在齐国面对生死存亡时扮演着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公元前286年,齐民王出兵灭宋后,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想灭周天子。燕昭王抓住这个机会,命乐毅为统帅,与秦、魏、韩、赵等国一起攻打齐国,攻占齐国70多个城市,甚至占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出国逃亡,被楚将淖牙杀害。孟尝君此时在哪里?
[img]75934[/img]
原来齐王灭宋后,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跑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燕国进攻齐国时,他奉命与秦、赵等国共同攻打齐国。换句话说,齐国几乎灭亡,这实际上是孟尝君的“功劳”。
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名大臣,为什么选择人才实际上更重要。一般来说,人才的选拔和重用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以个人利益践踏国家利益。
孟尝君养士3000人 为何被称为[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