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明成祖,在位23年(1402~1424)。朱迪的称帝之路十分坎坷,称帝后的许多创造性措施让历史记住了这位历史上唯一的藩王作乱得逞的皇帝。
1、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即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带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舰队远航。在此期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并可能到达澳大利亚(郑和的船员可能在1442年的《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达到了良好的愿景,具体内容作者不敢胡说八道)
[img]73971[/img]
郑和这次出海影响深远。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从那以后,郑和就没有这样的壮举了。三宝太监可以说是历史上太监角色中罕见的积极形象。七次西方壮举也给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出海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但在历史变革和世界创新的关键时期,我们也有机会找到世界,了解世界。当然,最终的结果是麦哲伦和哥伦布的小帆船击败了机械动力的郑和舰队。中国和新变革有多近,永远有多远。
2、《永乐大典》
为了改变“篡改”的形象,明成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书工作,其中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书籍《永乐大典》应运而生。这本书共有22937卷,分为11095卷,编辑了8000多本明朝以前的各种书籍,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总结。为我国文学、科学等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作为中国古代的皇帝,朱迪最大的成就是郑和下西洋。在此期间,中国离世界创新最近。龙旗飘扬的万人舰队比哥伦布的小帆布船先进得多。然而,历史上的偶然和巧合让皇帝叹了口气(据说一声雷声劈到了朱迪的殿前,就在北京故宫建成的庆祝宴会当天,此时此刻,朱迪停止了劳命伤财的出海远征),结束了再次引领世界创新的命运。
[img]73972[/img]
永乐一朝,政治生平,国力强,削平藩王,建立内阁,否则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用?例如,只有最强大的美国才能负担得起11艘航空母舰。朱迪是一位军马皇帝,一生经历过多次战斗。由于他的老谋深算和军事策略,他最终完成了篡位。朱迪在位期间没有军国主义,而是维持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于自己篡位的形象,朱迪花了一生的时间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
3、靖难之役
明朝太祖朱元璋曾将诸子分封为国王。在国王中,北方边塞分封的九位王子被称为“塞王”,负责守卫明朝边疆。在塞王的指挥下,精锐的士兵和强大的士兵如云,拥有强大的军队。由于朱元璋的怀疑,大多数开国将领都被杀害,塞王承担着抵抗强大蒙古骑兵的重任。到文帝建国时,塞王已成为一个大结局,严重威胁着中央政府的统治。
[img]73973[/img]
客观地说,年轻的建文帝也是一个更有成就的皇帝,比他的祖父温柔得多(王子死了,孙子即位),符合当时的国内形势,所以经过各种改革,建文帝开始平定藩王。这引起了以燕王朱迪为首的诸王的强烈反对,最初的不和逐渐演变成塞王叛乱。随后,由于建文帝的一步步逼迫,朱棣举兵谋反,燕军进攻济南,输了。朱迪突破逃跑,之后朱迪根据北京双方的胜负,终于得到了向中密报告的北京师防御空虚,于是倾巢出动一举攻占北京。然而,建文帝在战争中失踪,朱迪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搜索活动。朱棣占领首都,大肆搜寻宿敌,株连“十族”。
明成祖朱棣是如何从叛臣华丽转变为大明一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