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王学泰先生的旧作《说大高》,浮想联翩,感触颇丰。
[img]73350[/img]
要饭的穷小子朱元璋打败了群雄,成为了一言九鼎的开国皇帝后,自以为是天纵之圣,英明盖世。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兴国安邦的万世基业,他不仅杀了元勋,杀了群臣,还编纂了《大明律》,比历代刑法更严厉、更残酷。然而,最有创意的是他以皇帝圣旨的形式陆续发表的四篇文章《大圣旨》。朱元璋的大专是从《尚书》中学来的,这是摄政周公借成王之口训诫群臣使用的一篇官方文章。朱元璋的大专是针对所有臣民的,包括圣上的说教和训诫,以及惩罚的法律法规,以及许多难以区分真假的案件。这个东西说法律不像法律,道德规范不像道德规范,是最高指示、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四不同”,应该属于具有朱皇帝特色的“创新”杰作。
《大高》最显眼的“亮点”应该是动员普通人监督地方官员。恐怕这和朱元璋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有很大关系,对各级官员在工作日违背上阳,明确自己的不良行为有很大关系。当时,大明的行政统治只有县一级,《大明》明确规定,各级官员不得下乡。他在《官员下乡》一条中说:“十二布政使并府州县,过去官员不时亲自下乡,扰乱我良民,不仅仅是一端。数禁不允许,每次都违反。洪武十七年,将福建布政司右布政陈泰带到京师,斩首于市,法司行下诸司,不得再犯此行。连副省级官员都因非法下乡被斩首,可见禁令之严。同时也可以看出,下乡确实有油水,诱惑很大,所以屡禁不止。难怪过去各级官员都喜欢往下跑,各地的节日仪式、开幕式、讲座论坛,哪次不邀请几位上级领导?你壮了我的脸,我报以厚礼,各得其所。为此,上面发过无数文件,但大部分都是空文,走自己的路。事实上,在《大高继续编》中,有一条“民拿下乡官”,比如“有贪心的人,往往不怕死罪,违规下乡,扰民。今后敢有这样,许民间高年有德芪民,率精英带到京来。这项法律能否治愈腐败官员下乡,不管他们是否敢于呼吁人民直接挑战当地官员,历代统治者中没有人有朱元璋的信心和勇气。
[img]73351[/img]
《大高》似乎也赋予了人们许多民主权力。他们不仅可以起诉官员,还可以保护官员。他们可以集体访问北京,被老板和同事排除在外,甚至可以赢得腐败官员,直接绑定到北京。例如,常熟县的陈寿六在《大高三编》中树立了一个积极的典型,曾被县官顾英残害。他带着兄弟侄子绑架了残酷的官员,手持《大高》去北京演奏。朱元璋接见并“赏钞二十锭,三人各两件衣服”,还下令免其杂役三年。为了防止地方官员秘密阻止人民上访,《大高》中有一篇文章“阻止栖息地人民前往北京”,以春华镇检查史何添观等为例,阻止北京上诉农民要钱,并在报告后被斩首或杀害。警告官员不要效仿。
朱元璋非常欣赏自己的杰作。他命令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本书,要求“家庭背诵”,并多次下令督促和检查各地的学习情况。他还亲自登上上午门,向大臣们讲述了大明法律的立法宗旨,并将其作为各级学校(包括国家子女监督管理局)的必修课。他通常阅读和解释,并在科举考试中提出问题。据《明史》记载,当年也出现了学用大高潮。全国19万“活学活用”积极分子齐聚南京金銮殿,轮流在皇帝面前“讲”大高,受到表彰和奖励。有时候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我们也见证过这样的场景,回想起来,令人难以置信,讽刺。问题是,收藏家背诵的“圣典”很快就消失了。1965年,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想学习《大专利》。它被广泛收集在下面,甚至没有国家图书馆。朱元璋只在宁波天一阁发现了一半的残卷,这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img]73352[/img]
在封建极权的统治下,无组织的人民如何与有组织的政府竞争?即使有了家庭的力量,单个人也可以在成群结队的衙门里抓住贪官?当时穷小农视远行为畏途,有几个人愿意贴盘缠,不辞辛劳地“束缚酷吏入京”朱元璋以民治官的想法纯粹是一时心血来潮想当然的产物,无法形成制度化的防腐反腐体系,也无法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响应。
明太祖朱元璋反腐[创新]杰作 发动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