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袁绍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家庭,但这个不同的普通家庭,但被称为“四世三公”。这里的“四世”指的是袁绍家族的几代祖先,而“三公”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官职,太尉、司徒和司空。
[img]72607[/img]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袁绍一家是“四代三公”,从袁绍的曾祖父袁安到袁绍这一代,中间四代人都是朝中的“三公”官职。袁安一开始是汉章帝刘恒的司徒,后来他的儿子,袁绍的曾祖父袁敞,崇拜司空。袁敞的儿子,袁绍的祖父,袁汤,是朝廷太尉,袁绍的父亲,是司空。
这里提到的汉代三公不是一般的官职,而是百官以上的官职,是中国古代朝廷最高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所谓的“三公”早在周代就存在了,但在汉代
有一些变化。西汉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司空,后来被太傅、太师、太保取代。汉武帝时期,连同丞相、御史医生、太尉也被称为三公。早期丞相的权力很大,只有在皇帝之下,后来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大司马逼迫丞相,甚至越过。
在两汉之交新莽篡政之际,西汉三公制度长期以来一直被继承。在袁绍所在的东汉时期,也沿用了西汉的三公制度,但名称却发生了变化。大司马成了司马,大司徒是司徒,大司空是司空,三个依然是权力很大的官职。袁绍一家四代,四人都是三公之列。如何不让世人佩服和尊重袁家?袁家的声誉为袁绍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
袁绍公孙赞之间的关系如何?
公孙赞最初是一个贵族的孩子,但他的母亲出身低下,在家庭中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然而,英俊的外表和宏伟的才华被太守赏识,并被招募为女婿。在岳父的帮助下,公孙赞和刘备一起在卢植处学习。
[img]72608[/img]
图片来自网络
光合年间(公元178年至公元184年),公孙赞率领朝廷从幽州征召的3000名骑兵追捕张春等诱导辽西乌恒丘叛乱的人,并收降了丘利居等部门。之后,公孙瓒因战功晋升为骑都尉。公元188年后,公孙赞率领军队驻扎在边疆。每次遇到敌人袭击,公孙赞都能努力打击敌人。从那以后,外敌都害怕公孙赞的部队,也害怕东汉边境的三分。
初平三年(192年),占领冀州的袁绍与同样贪婪于冀州的公孙赞在界桥南部20多里作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的军队比公孙赞的军队少,这使得公孙赞有了轻敌的意识。公孙赞的骑兵被袁绍埋伏的士兵伏击,公孙赞的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斩首。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总体实力弱于公孙赞。袁绍想传书给公孙赞,但后来被拒绝了。他回应说,公孙赞更严格的部队。袁绍大举兴兵征服幽州。公孙赞奉行各自坚持战斗到底的想法,使得很多得不到救援的人被迫投降袁绍。最后,公孙赞一个人留在广筑高台深挖壕沟。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截获公孙赞求助情报,将计划诱骗公孙赞,导致公孙赞大败。无奈之下,公孙赞在杀死妻儿后自焚身亡。
袁绍手下有哪些将军?
袁绍能够赢得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大州的广阔土地。当然,他有一群勇敢的将军,他们可以善于战斗。然而,袁绍的将军基本上可以战斗,但他们很焦虑。没有多少聪明人。于迅评论说,他们大多是匹夫的勇敢。
[img]72609[/img]
图片来自网络
袁绍将军最著名的自然是颜良和文丑,他们经常被提及。在后来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两人都被关羽杀死,但在正史上,只有严亮死在关羽的刀下。颜良、文丑一直以勇敢著称,孔融劝曹操小心二人。官渡战役初期,曹操采取了谋士的意见,首先在延津假装渡河,分散袁绍大军。另一方面,曹操率兵前往白马河,与颜良相遇。由于颜良出乎意料,匆匆迎战,恐慌中被关羽在乱军中杀害。曹操的运粮队出现在白马附近,完全暴露在袁绍的视野中,其实这就是曹军的诱敌策略。文丑率领军队抢劫物资,并在起兴时被曹操率领的600名士兵杀死。
除了颜良、文丑,袁绍军其实还有实力不亚于他们两人的士兵。后来失守乌巢的淳于琼,本来是个武功极高的人。也许他猜测曹操不知道乌巢有粮草,他喝醉了,被曹操杀死了。此外,韩猛也是一个极其勇敢的人,但在《三国演义》中很少被提及。曹操只想剪袁绍的粮草一次,但他犹豫不决,就是护送粮草的人是韩猛,可见他的实力不容小觑。
虽然袁绍手下有很多实力非凡的将领,但作为领导,他优柔寡断,错过了很多机会,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出生在名门望族的袁绍能四世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