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二卷第93页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然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原因是明朝官员刘大夏隐藏了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失踪了。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刘大夏(1436-1516),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廉,但思想保守,因反对郑和下西洋,就把郑和画的航海图藏了起来。
[img]70146[/img]
明成祖朱迪是派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正是这位朱棣,发动了“靖难之战”,篡夺了侄子建文帝(惠帝)的王位。然而,朱棣攻下南京后,建文帝却不知所措。因此,各种谣言层出不穷。有人说建文帝在南京宫殿大火中被烧死;有人说,大火扑灭后,建文帝从暗道逃到海外;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民间,成了和尚。。。等等。
早在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地区就有许多中国人逃到海外谋生。朱迪怀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所以他派郑和去西洋追求他的下落,以彻底摧毁他的对手。
派郑和下西洋 去追寻他的下落
这一史实记载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张廷玉的《明史郑和传》中:“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痕之”。@ 《明史姚广孝传》和《明史胡传》也写道:朱迪成为皇帝后,曾命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下西洋“追踪建文”。这说明郑和的船队确实肩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
郑和七次下西洋 三次“出海”
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七次下西洋,三次“出海”。永乐第一年(公元1403年),他出使暹罗(泰国),永乐第二年出使日本,永乐第二十二年出使旧港(印尼),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因此,我们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应该属于明成祖的政治目的。还有别的目的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目的是从斯里兰卡迎来“佛牙”。斯里兰卡最大的寺庙是佛牙寺,供奉佛牙。佛牙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只有两颗牙齿流传到世界上,一颗珍藏在北京西山八处的佛牙塔里,另一颗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里。
[img]70147[/img]
至于这两颗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说法是,释迦牟尼死后,左狗牙曾经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们用大锤敲佛牙,但不是佛牙是锤子,所以印度教徒不得不把它送回佛寺。@ 佛牙被佛教徒视为珍宝。
朱棣上台是为了篡夺侄儿建文帝的王位。他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这种做法已经被前一代皇帝使用过。
明成祖的个人目的应该是从斯里兰卡回到“佛牙”。
此外,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在异国他乡炫耀士兵,展示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以吸引所有朝鲜,发展与所有朝鲜的友好关系,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宣传明朝的国家威望。这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军事目的。就这样,郑和正在履行明成祖交付的重要任务──暗访建文帝下落后,他还“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明成祖还声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教育海外国家,引导礼仪,改变他们的习惯。”可以看出,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外部威胁。事实上,大多数对中国历代政权构成威胁的人都来自陆地北部。明成祖亲自率领军队多次北征。
除了“东洋”日本的日本海盗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外,郑和下西洋的海上国家从未对中国构成威胁,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这表明成祖对海外威胁做出了错误的估计。明成祖对海外威胁做出了错误的估计,郑和下西洋也有商业性质,即经济目的是扩大海外贸易。明史专家吴晗在《明初与郑和下西洋的对外政策》一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从国际贸易收入上拯救了当前的财政困难”。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
[img]70148[/img]
三年的“靖难之战”让世界各地的人民疲惫不堪,社会经济破碎不堪。明成祖急于奖励靖难功臣,增设武卫百司巩固新政权。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越南古称)、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财政费用巨大。为了弥补财政损失,明成祖除了加强剥削人民,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还继承了明太祖的遗产训练,对海外朝贡国实施了开放政策,鼓励他们到中国进行朝贡,以输入更多的海外商品。
这些海外商品在当时的利润非常可观。以胡椒为例,明政府对贡献的定价是每公斤2张钞票,而向北京师范大学文武官员支付的工资是每公斤100张。一进一出,利润是50倍。明成祖将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海外国家到中国贡献,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派郑和到西洋,携带智慧和精美的手工艺品,送给海外国家。
“如果你想让国家富强,你不能忽视海洋。财富取海洋,危险也来自海洋。”这是郑和劝说仁宗皇帝保留舰船时的建议。可以说,海洋与国家富强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社会高涨的海洋意识。
解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