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时期至439年北魏拓跋韬(太武帝)灭北凉。]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了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压迫战败者。北魏统一北方时,建立了鲜卑政权,开始安集工作,巩固统治,形成种族之间的容忍。最初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员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后来,均田定户是北魏政府安置人民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安集,消除以往的矛盾。游牧民族和汉族相处融洽,逐渐相互了解,生活习惯也逐渐接近。因此,种族间的差异也消除了。比如游牧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就和汉族的“姓”一样。
[img]65923[/img]
游牧民族的语言和汉语是混合的。孝文帝时代,干脆下令禁止鲜卑语,只用汉语;游牧民族与汉族通婚,不仅是上层贵族,鲜卑等游牧民族也与汉族平民通婚。
游牧民族采用汉族官制,穿汉族官服,禁止胡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早期汉化改革的皇帝。公元496年,他带头将复姓拓跋改为元。从那时起,他的名字就变成了元宏。
其他人,如独孤改姓刘,步六改姓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100多人。一些鲜卑的上层人士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赞成游牧民族与汉族的和谐。
洛阳6世纪的政变和北魏朝廷的分裂都有上述文化因素。当北魏政权传到孝明帝时,孝明帝起初很年轻,太后胡掌管了政治。明朝皇帝成年后夺回了权力,与胡太后的矛盾加剧了。
明帝召集下面有实力的部落领袖尔朱荣领兵入朝清君侧。胡太后怕被清杀。尔朱荣带兵入洛阳,杀死胡太后,立孝庄帝。这是在公元528年。
两年后,孝庄帝不愿意当尔朱荣的傀儡,亲手刺死尔朱荣。二朱荣的侄子二朱兆领兵进洛阳,杀孝庄帝,别立一君。公元532年,尔朱兆将领高欢起兵讨伐尔朱兆。在韩陵(山名,今河南安阳县)击败尔朱兆的军队。二朱兆逃到秀容川(今山西省朔县)。高欢追上秀容川,杀死尔朱兆,进入洛阳,废尔朱氏所立,别立废帝朗,后杀之,再立孝武帝。高欢生活在晋阳,像当年的尔朱荣一样控制着北魏的权力。公元534年,孝武帝举兵讨高欢,反而被高欢逼到长安。被宇文泰将军杀害。高欢进入洛阳,立孝静帝善见,永熙三年(公元534年)11月迁都与邺,为东魏。
[img]65924[/img]
公元535年,宇文泰成为西魏,国都在长安,远远落后于东魏。高欢和宇文泰的势力相互争斗了十多年。有史书说高欢是胡华汉人,也有史书说他是汉族和鲜卑的混血儿。所有史书都说宇文泰是汉族的鲜卑人。
高欢死于公元547年。三年后,他的儿子高洋获得了东魏的统治权,自称皇帝,历史上被称为北齐。公元557年,宇文泰的三个儿子宇文觉抢劫了西魏的统治权,称皇帝,历史上被称为北周。
鲜卑进入中原后,很少有部落留在草原上。智勒乘机进入漠北。智勒是汉代的命令。它的根据地东起贝加尔湖,西边西部地区以北,直接到达里海。
柔然占据阴山以西,逼进鲜卑。拓跋贵建北魏后,为了安定身后,回到阴山,挥舞戈征柔然,柔然败北漠北。北魏在4世纪末致力于统一北方战争。柔然得空补充势力,征服了智勒诸部和匈奴余部拔也稽,并与后秦姚兴形成了军事联盟。北魏太武帝拓跋涛再次出兵漠北,打败柔然将降服的智勒迁徙到漠南。历史上称之为高东的这支智勒。南北朝末年,柔软而强大。东、西魏及随后的北周、北齐,处于对峙状态,无视对付柔然。公元552年,阿尔泰山附近强壮的突厥打败了柔然,征服了漠南北,继承了柔然的地位。
[img]65925[/img]
北周和北齐看到突厥越来越强大,构成威胁,但双方都对突厥强大的军事实力感到震惊。为了消灭对方,他们都采取了向突厥贡献和亲戚的政策。
为了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无法与之战斗,只是敷衍了事。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在南北朝的鼎盛时期,反映了自力更生的概念和杀戮的动机,这是一个分裂的政治局所需的普遍价值观。
佛教可以在不发生根本冲突的情况下与中国固有的信仰相互融合。此外,在分裂期间,佛教还可以发挥胡汉融合的重要作用,使北方成为各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导致了北魏朝廷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