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不败是天幸,李广很难封命”。卫青是天幸吗?另外,李广一辈子都没能封侯,真的很难找到更准确的原因:命运是一个篮子,什么都可以装进去。
李光很有名。首先,他的射箭水平很高。像小李飞刀一样,只要箭离开弓,敌人就会随着弓弦的声音倒在地上;我曾经误以为石头是老虎,把箭射进石头里,留下了唐代卢伦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不在石棱中。第二,他非常爱他的士兵,吃喝都和士兵在一起,得到奖励也分配给下属,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们都愿意为他做出贡献。匈奴宣扬他的名声:匈奴被称为“汉之飞将军”, 避开他几年,不敢侵犯右北平。
[img]59006[/img]
然而,李光终身未能封侯,不得爵邑,官也只有九卿。而李广的弟弟李蔡,为人中下,名声远不如李广,却早早功到二千石,有功封为乐安侯,后为丞相。你说有人陷害过他吗?不;你说汉武帝没听说过他的名声吗?当然不是;汉武帝嫉妒吗?但即使汉武帝有这个问题,也不是用在李光身上的。李光自称攻打匈奴70多场战役。让我们看看他的记录:
当李广出兵雁门攻打匈奴时,匈奴打败了李广的部队,生擒了李广。李光假装受伤生病,匈奴骑兵把他放在两匹马之间的网袋里。走了十几英里后,李光假装死了。他瞥见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跳上少年的马,把少年推下马,拿下他的弓,向南骑了几十英里。当李光遇到他的残余部队时,他也进入了关塞。胡人派了数百名骑兵追捕他。他一边跑一边用弓回射,逃跑了。
李广和将军卫青一起出去定襄与匈奴作战。所有的将军都以杀死敌人的数量来奖励他们。许多将军被封为侯爵,但李广的军队没有任何贡献。请注意,这是“无功”,而不是“有功不封”,历史学家知道,问题在于李广而非皇帝。两年后,李光带领4000名骑兵离开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着1000名骑兵与李光同行。匈奴左贤王走了几百英里,带领4万名骑兵包围李光。大家都很恐慌,但李光却很冷静:他派儿子李敢带几十名骑兵,冲进匈奴骑兵圈,稳定军心。半个汉兵死后,汉军的箭即将耗尽,李光亲自用强弩射杀敌人的副将,士气大振。一直战斗到第二天,张骞的军队终于来了,匈奴解围了。到目前为止,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按照汉法,张骞行军迟缓,判死罪,出钱赎平民;李光的军功和罪罚相抵,没有奖励。
这是李光的几个重要记录。
[img]59007[/img]
是的,李光本人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善于团结军队,善于运用心理战,个人勇敢。然而,每次他被彻底摧毁,要么被俘,要么在沙漠中迷路。。。这使得汉武帝如何委以重任?基于对李光的同情,从历史书上缺乏细节的记录中,我愿意相信他遇到了远比他强大得多的敌人,这是他的不幸;然而,成功只需要事实,失败需要100个理由来逃避,仅此一点就显示了李光的沮丧。
从那以后,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对匈奴进行了重大攻击。李光多次亲自要求出征,皇帝不允许他去;元狩四年后,他终于答应派他当前将军。
出塞后,卫青知道了单独居住的地方,亲自带领精兵追赶,并命令李广绕东路与右将军合并。李光很想和匈奴作战,但卫青不让,而是派公孙敖和自己一起对付。李光非常生气,不辞而别,带领士卒与右将军合军;谁知道却迷路了,耽误了与将军见面的时间。魏青派长史把干粮和浊酒送给李光,询问李光等迷路情况,催促李光幕府接受传讯;虽然罪责不明确,但李光已经心灰意冷,拔刀自杀。
事实上,李光知道,并不是魏青打算让他难堪,而是汉武帝在出发前下了一个旨意,说李光“数奇”。恐怕很难有好的结果。所谓“数奇”,就是运气不好。
机会像雨一样来了,但李光却一个个躲过了。孩子,你太不幸了。就像他自杀前的叹息:“不是天啊!”
当然,把李光的不幸归咎于“生活”,即使是真相,也太没有建设性了。《史记》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藏在《汉书》这一段。李广对善于看气(一种相法)的王朔说:“每次攻击匈奴,我都有一份,但我校长以下的军官不如中国人。有几十个人用军功封侯。我哪次落后了?没有尺寸功劳可以封侯,是不是我命中注定不能封侯?”
[img]59008[/img]
王朔说:“想想将军。你有什么特别遗憾的吗?”李光说:“我当过陇西太守。羌曾经反过来。我诱降了800多人。那天我杀了他们,但我还是后悔。”王朔说:“最大的灾难就是杀死已经降落的人,这也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与800条人命相比,李光的不封侯也算不了什么。我不相信这两件事有因果关系,但我觉得如果别无选择,相信善恶有报,至少是一种正能量。
假如真的报应了这件事,他的悔恨,多少能救他。
千古悲催飞将军 为什么一辈子都不能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