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没有被任命
韩愈率先反对永贞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叔文统治后,直到那年夏秋宪宗继位,他才被转任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讨厌王叔文,并对柳宗元感到愤怒﹑刘禹锡将自己的贬阳山令归咎于刘宗元和刘禹锡,其实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永贞创新时没有用韩愈,就其人而言,恐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韩愈因上书得罪李实而被贬阳山,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img]57164[/img]
韩愈被贬的原因
贞元18年(公元802年),35岁的韩愈,出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不知何故,贞元19年去职。在此期间,他有《上李尚书》,向工部侍郎京兆尹李实献文求助。今年京城附近大旱,李实欺骗德宗,继往横征暴敛。然而,韩愈在他的书中奉承并赞扬了李石说:“京师越来越多了。在过去的15年里,他看到了无数的公卿和大臣。他们都能守官奉职,没有过错。他们没有看到任何赤裸的心事。他们像家人一样担心国家。今年以来,不下雨的人百有余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小偷不敢起,谷价也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和六军二十四县的人,如果你亲自来到他们家,老奸宿贼,销萎靡不振,魂亡魄,影灭绝,宣布天子威德,你怎么能到此为止?”。称赞李实“忠于君,孝于亲”。韩愈随书献文两卷十五篇,以为参见之资。上书后不久,韩愈对御史进行了监督。这时,他反过来,与张署、李方叔一起写了《御史舞台上的旱人饥饿》,揭示了旱灾的真相,说:“弃子逐妻吃饭,拆房砍树纳税”。当年要求“特殊智慧京兆府”“税、草粟等”。韩愈因此事得罪李实,被贬为阳山令。宋代洪兴祖的《韩子年谱》根据韩愈近人李翱的行为和皇甫坤的神道碑,对此事进行了描述:“是时候以旱饥为圣旨了(juān免除)租一半,司征越急,越与张署、李方叔疏言,请宽民兵免田租。卒为幸臣所诽谤,贬连州阳山令。这里说的幸臣就是李实。新旧唐书对此也有记载。这种情况也收到在《韩集》中。韩愈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原本为求进的奏疏不但没有让他受益,反而因得罪李实而被贬为偏远的阳山县令。
韩愈攻击永贞创新
韩愈被贬与两年后才主持的刘宗元等人无关,但韩愈借此机会发泄永贞创新时无用的愤怒。他在《去江陵的路上送三学士》的长诗中将自己的贬值归咎于刘宗元和刘禹锡。他说∶“同官尽才,偏好刘和刘。或者考虑语言泄漏,传之落冤仇。”
[img]57165[/img]
为了向老派朝臣求助,这显然是在泄愤,故意把自己说成永贞创新的受害者。韩愈还作诗《永贞行》攻击王叔文﹑刘宗元等人“小人乘时偷国柄”。而且颠倒黑白,说宦官控制的禁军是“天子自将非他师”。还抵消了创新派,说“天位不许庸夫干”。韩愈的话完全反对王叔文的宦官﹑藩镇和老派朝臣的语气,但他说的更激动﹑刻薄罢了。王叔文成了恶棍,刘宗元等人是依附恶棍的“快进者”。两部《唐书》沿习这说,后人一直跟着。《柳宗元传赞新唐书》∶“叔文沾沾小人,偷天下柄,与阳虎拿大弓,《春秋》书为盗。宗元等桡(náo弯不直)节从之,(jiǎo求)幸运的是,贪帝病昏,抑制王子之明,规权遂私。故贤者疾,不肖者妓,一热(fèn毁坏,败坏。)而不复,宜哉!彼若不傅匪人,自励才猷(yóu计划,计划。),不失名卿才大夫,惜哉!宋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1《读柳宗传》∶“余观八司马,都是世界奇材;一是被叔文诱惑,就陷入了不义。到目前为止,士大夫想成为君子,都羞道而喜攻。然而,八个人既困又无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不息地列在后世,而他们的名卒却不废。而所谓想当君子的人,我只是看到了它的开始;如果你想要它,你最终可以向世界俯仰,与反派不同,耳朵很少!复何议彼哉?”
苏轼朋党论∶“唐柳宗元﹑刘禹锡从来没有陷入过叔文之党,共高才绝学,也足以成为名臣。”韩愈反对王叔文,怨恨柳宗元和刘禹锡显然是出于私利,但后世也因为他的名气跟着学习韩说。
[img]57166[/img]
永贞创新被冤枉了
但历史本身就是公平的。清人王鸣盛是著名学者,他在《十七史商榷》中反复申报王叔文革新之公忠体国。他说∶"叔文和宦官为难,…叔文行政,上有利于国家,下立于民,独不利于权力的阉官,霸道的强藩。“他认为,王叔文的创新,使贞元的弊端清晰,“自天宝甚至贞元,很少有及此者”。清朝同治时,陈其元写了一本《闲斋笔记》,他在讨论“古人被冤”时,为王叔文等人申冤。施子愉《柳宗元年谱》说∶“韩愈以与王叔文政敌俱文珍有旧之故,其《顺宗实录》于王叔文自多贬词曲笔,不可信。“详观史料,这句话实际上是公平的。《顺宗实录》对俱文珍有很多禁忌。如《旧唐书外集》中看到的《顺宗实录》,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柳宗元参与永贞创新,关系一生荣辱,后人为此珍惜,但我们看了他留下的文字,却没有看到柳宗元有一丝遗憾。
另一方面,诗人韩愈反对永贞创新,因为他没有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