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1411年)7月初一,不知道哪个神经受到了刺激,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朱迪出台了一项基本的国策:“未来,人们将倡导优秀的打扮杂剧。除了依法打扮神仙、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快乐和平的人,还有亵渎帝王圣贤的词曲和杂剧。非法律所的载客敢于收藏、背诵和出售,并将其送往法院一段时间。”任何发现违规行为的人都会杀死他的家人。
[img]54821[/img]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手机等先进事物未发明的时代,人们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听戏。朱棣发布了这一限制娱乐令,明确表示要摧毁人民的精神生活。其实也就不足为奇了。早在朱元璋开创大明帝国之初,《大明律》就有类似的规定:“凡乐人搬杂剧,不得装扮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贤神像,违者杖100人;官民之家允许装扮师犯罪。”
朱元璋是一个除了皇权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但他对一出戏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出戏叫琵琶记。事实上,这出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宋代以来,它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幸的是,它一直被政府拒绝。主人公蔡二郎是陈世美。毫无疑问,这出戏戳中了那些为了财富而背弃良心的文人的伤疤。
[img]54822[/img]
图片来自网络
《琵琶记》作者高则诚刚成立时,就非常及时地对该剧进行了改造和加工。蔡二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站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伟大形象。父母叫他参加科举考试,他以不能在家照顾父母为由,“辞试不服”;宰相强迫他入赘相府,他“不从辞婚”;被任命为状元后,他又以父母年迈,需要回家孝顺为由,“辞职不从”。这出戏重新“装饰”,遇见了知己朱元璋,然后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华丽转身。
抛开完整的《大明律》,朱元璋在洪武18年(1385年)颁布《大明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就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建立了系统的行为准则。不仅如此,他对人民的“关怀”也是一丝不苟的,比如住在哪里,用什么器皿,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穿什么首饰,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婚,如何称呼长辈和年轻一代。朱元璋对《大高》的要求是,所有臣民,至少一个家庭收藏一本书,无事可做,只要背诵,处理事务,这就是行为指南。
[img]54823[/img]
图片来自网络
从朱元璋近乎不正常的规范中,不难理解,娱乐限制令和树木典型只是他许多规范的一个方面,其本质是建立封建道德基准。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是限娱令还是典型树木,都只是为了建立道德统治而做表面文章。朱元璋依靠权力,让普通人把《大高》作为圣经,但遗憾的是,他死后不久,《大高》就被他的臣民“漂浮在风中”。人们喜欢什么样的娱乐,整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行政手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古今问题。
为什么洪武帝朱元璋一手搞限制娱乐,一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