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一位皇后为三代君王服务,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她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儿。她是清太宗太极的妃子,清朝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一生都很受尊敬,但为什么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孤独地建在清东陵大红门风水墙外呢?人们不禁想起野史上所载的事情,那就是她嫁给多尔根的故事。所以她是否真的嫁给了多尔琏?
[img]50218[/img]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我们见证了孝庄与多尔根的真挚爱情;在《格格结婚》中,孝庄嫁给了多尔根。孝庄下嫁给多尔根似乎很流行。事实上,这种说法在学术界也广为流传。否则,顺治帝为何会称多尔滢为“皇父摄政王”。同时,根据满族风俗和南明遗臣张煌言《建夷宫词》的叙述,孝庄太后很有可能嫁给多尔根。
但反对者也有其依据。首先,从身份上看,如果孝庄真的嫁给了多尔根,那么她就是公主,为什么别人还叫她“皇后”?第二,作为南明遗臣,张煌言很有可能在中伤清朝君王,《建夷宫词》属于诗歌文学作品,不能直接作为历史证据。@ 当时,清朝的许多事情都记录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不可能不记录太后的婚姻。第四,多尔根死后不久,顺治皇帝就告诉多尔根,他曾密谋篡位,并削减了自己的头衔。如果孝庄真的嫁给了他,她怎么能同意顺治呢。从这四点来看,太后下嫁一事纯属野史传闻。
至于小庄死后为什么被埋在东陵风水墙外,野史认为这是在惩罚他为子孙后代看门。他们认为清廷鄙视他不守妇道的行为。野史只能由民间传说制成。它没有基础,只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img]50219[/img]
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孝庄文皇后的一生,经过清初三朝,正是从乱到治的历史时期。她全力协助太宗皇太极,抚养世祖福林和圣祖玄烨两代幼主;她拒绝听政治,控制政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特殊地位,她为协调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稳定了清初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创造了康乾后代的繁荣时代。她在清朝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史学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那么为什么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之外呢?其实这完全是孝庄文皇后自己的意思,从她的遗训就可以知道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重时,面对康熙皇帝:“我身后的事特别告诉你。太宗文皇帝子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这个时候,他们没有被埋葬。如果他们在另一个地区开始,他们将是劳动人民。非合葬的意义。心爱汝父子,不忍远去,一定要遵化安膺,我心无悔。”
康熙皇帝对祖母非常孝顺。按照她的意思,他把慈宁宫东侧刚建成的五座宿舍拆除到清东陵,改造成“临时奉殿”。康熙27年4月(1688年),孝庄文皇后子宫从北京朝阳门外的殡葬宫搬到清东陵临时奉殿。临时奉殿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改造成昭西陵,并将停放36年的孝庄文皇后子宫埋在地下宫殿里。
[img]50220[/img]
图片来自网络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虽然离沈阳的昭陵有千里之遥,但却与远离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形成了一个体系,其陵名足以证明。陵区正门还有大红门,是祭陵人必经之处。在清朝,皇帝和大臣都参观了陵墓,从墓主人的陵墓开始。孝庄文皇后是清东陵埋葬的最高人物。她在大红门外建了陵墓,为参观陵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绕道往返的劳动。
清朝,皇帝陵以左为尊贵,出入宫门、殿门、陵门都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地位,也反映了后人对她的尊敬。此外,大红门左侧地势高平坦,土壤厚度纯净,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濒临西大河,往往有水危。从地理环境来看,昭西陵也应该建在大红门左侧。因此,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一是遵循孝庄文皇后的遗愿,防止其远离亲自抚养的两代皇帝;第二,说明昭西陵和东千里的昭陵属于同一个体系,建在陵区外,说明与清东陵不同。
为什么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在清东陵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