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谓的“封建社会”,以“封建”的名义,是西欧历史上以农奴为主要生产力的政治制度。但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封建政体只是先秦三代的时代潮流。随着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蓬勃发展,汉代以后的分封大多只是经济上的奖励。诸侯王既没有管辖权,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甚至没有“虚封”。然而,这里也有一个例外。在中国不那么封建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唐代的藩镇制度再次上演了封建土建格局。
[img]50007[/img]
网络配图
说到藩镇,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安史之乱。诚然,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将领,安禄山几乎可以在瞬间将繁荣推翻到极致的李唐王朝,绝对不仅仅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或者它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纠缠,更多的是历史原因——藩镇制度是唐帝国巩固边防、向外扩张的有力措施,也是中央集权的挑战。
我们说唐朝“建立”了藩镇制度,那么当时“藩镇”的玩艺是一件新事?不,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藩”字的本义是住宅周围的围栏,其目的是保护业主的土地财产安全;“镇”的本义是压东西的重物,其存在的意义是保证压东西的坚固稳定。从王国层面来看,“藩”是天子领地的边疆,“镇”是军事力量的统治,这是周朝封土建国的本质。
虽然“普天下,不是王土”,但大周朝真正的周国,也就是天子的领土,只是陕西中部“千里”的一块土地,不如今天的一个省。周朝幅员辽阔,被称为“普天下”,将各种诸侯的领土视为“王土”。他们占有这些土地的合法性来自皇室的密封。
[img]50008[/img]
网络配图
然而,这些大大小小的王子对封地几乎享有绝对的统治权:一是世袭无替代,可以自行向下分封;第二,他们完全掌握了领土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自己管理和使用税收和兵役。可以说,封国是否是周朝的实际领土,完全取决于当地王子是否信守对皇帝的承诺——要么是作为附庸的拱卫国王,要么是藩而不是叛乱的自力更生。
《左传·西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不咸,封建亲戚,以番屏周 。“管和蔡王子最初从周武王那里获得领封地。作为“三监”第二防御殷商的后裔,他们保护了王室的安全和王朝的统治。然而,在年轻的周成王继位后,这两位王叔利用政治不稳定与殷人发动叛变,最终被另一位王叔周公丹镇压。
为了巩固侄子的世界,周公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不再相信其不同姓氏的贵族(周王朝本人以“藩镇”诸侯的身份推翻了商朝)。他先后建设了71块领土,并将其分配给武王的15个兄弟和16个英雄,让他们作为栅栏来照顾周王室。
回到唐代,藩镇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形式上的封土建国,但随着中央政府授予地方权力的逐步扩大,藩镇也接近周朝分封诸侯的实际情况。在玄宗的统治下,唐帝国积极开拓领土,邻近的几个民族势力想要侵占中国。边境地区的军事压力很大,当地将领需要掌握更高的自主权,以便随时处理可能的战争和动乱,而无需向中央政府请示。对于皇帝来说,巩固边境更多的是为了王朝腹地的安全,但他们不能给大陆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他们只是把军政权力交给地方官员,让他们尽可能自给自足。所谓“节度使”,就是“持双节(军政两种授权)调度”。
[img]50009[/img]
网络配图
一开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无论权力有多大,它都只是皇帝的奴隶,不能被授予诸侯。但很快,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皇帝无法控制这些封印的官员。
为了平叛,唐廷设立了更多的藩镇。战后,他们成为军阀,成立了幕府,与朝廷讨价还价,甚至出现了节度私人世袭的现象。藩镇名义上是附庸的天子。本质上,作为姓氏甚至少数民族领导人的力量,它的独立性可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封国相媲美。
唐明皇重演先秦历史:节度使其实是各行各业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