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的称霸诀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春秋时节,人们认为:“争天下的人必须先争人……得天下众王,得其半霸”;还认为:“夫丰国之称霸,兼正之称王”。这在意义上不同于战国后人们对王和霸的理解。
[img]321230[/img]
楚庄王的主观愿望当然是为王最好的。从他“在周疆观兵……赢得胜利的重量”可以看出。然而,他也是一位头脑清醒的军事指挥官。他知道,在千乘以上的国家中,晋确立了霸主地位,没有灭晋、灭秦等大国的军事力量。争夺天子地位是不现实的。
[img]321231[/img]
他一生的政治目的,或者他的国家战略尝试,是争夺中原,使一半以上的诸侯属于楚,以获得他们的贡献和对他们的控制。由于楚庄王关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他非常关注使战争服从政治。
[img]321232[/img]
楚庄王根据争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做出了战争决策,他的思想可以体现在他的作战方针上。首先,对待陈、郑、宋等影响较大的二等国家,他只采取征服而不消灭、军事打击与政治斗争并用的作战方针。这些国家历史悠久,疆域大,人口众多,如郑宋,春秋初期也试图争霸,即以陈来说,也是千乘之国,不容小觑。
[img]321233[/img]
此外,他们的统治集团与其他大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他们以武力合并,不仅需要大量的兵力来守卫,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他们。更重要的是,在宗法制度和仁、礼、信等思想仍占主导地位的春秋中期,如果他们被摧毁,他们将在政治上失去大多数王子的心,影响霸权目的的实现,甚至可能遭到各大国的联合反对。因此,庄王才根据政治目的的需要,在军事上有力量摧毁对方的情况下,作出了复陈、存郑、宋的决定。
[img]321234[/img]
另一方面,为了争霸,不仅要“得到一半”,还要“丰国”。楚庄王对待庸、萧、舒、辽等影响不大的小国,采取武力兼并的方针,毫不留情地掠夺土地和人民,扩大领土和实力。并购他们,不会引起一、二等国家诸侯的反对,他们也会这样做。楚庄王“并国二十六”,除上述诸国外外,其他连名字都说不清楚,可见其影响不大。
[img]321235[/img]
就战略形势有相当大影响的英之战而言,也是在庄王不愿决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楚军和晋军隔河相望时,庄王“想以马于河的名义去”;晋军渡河南下时,庄王又是“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当他的近臣伍建议他交战时,他没有接受。
[img]321236[/img]
中国军队教练孙叔敖的话最能代表楚庄王的思想。孙叔敖说:我们去年服陈,现在服郑,目的已经实现了,为什么要与晋战争呢?如果战斗失败了,后果就不会令人担忧了!于是楚军开始撤退。
[img]321237[/img]
后来,吴参分析了晋军将军之间的矛盾和不同指挥,并断言“晋军将输”。特别是当吴参说大国之君不敢与晋国之臣作战时,这是国家的耻辱。庄王被迫决定停止撤退。但他没有组织战斗,而是派使臣到晋营请和。后来,晋将徐伯等人乘车挑战,冲进楚营,杀人撤退,楚军安全撤退。
[img]321238[/img]
直到晋将赵芳假装邀请联盟,再次挑战,庄王才生气,率领一小部分亲兵追逐赵芳。楚中军主教练孙叔敖担心庄王会陷入晋军,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指挥楚军出营,先发动制人进攻。直到那时,战争才发生。
[img]321239[/img]
即便如此,晋军崩溃的时候,他也没有在战场外追击,宿营于英坐视晋军渡河北退役。甚至对于晋军匆匆逃离陷入泥坑的战车,他不仅没有俘虏他的官兵,还教他如何出陷。据《公羊传》记载,庄王认为“我的两个君主不好,人民有什么罪,让他们还老师,却失去了晋寇”。战后两年,庄王派公子冯“聘于晋”。
[img]321240[/img]
以上所有事实都充分说明,庄王在战争中不仅仅是根据战争本身的利益和得失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是根据政治目的和需要来决定战争行动。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政治是目的!
楚庄王的称霸诀窍!所有的战争都服务于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