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隋朝以后,唐朝非常重视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那么唐代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呢?发展好吗?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高祖武德二年(619),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
九年(626),太史命令傅奕反复疏请,最终命令每个州只留一座寺庙,但由于王子争位的变化,没有实施。太宗即位后,翻译事业重新兴起,让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和尚3000人,在旧战场上建了7座寺庙,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定义
唐代佛教是指李唐一代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佑四年(907)289年的佛教。
大体情况
[img]33941[/img]
贞观15年(641)文成公主进入西藏,带来佛像、佛经等,使中国佛教深入西藏。贞观19年(645),玄奘从印度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一个大规模的翻译。他受过深厚的教育和准确的翻译,对当时的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除了现有的屋顶和三个论点外,还建立了更多的慈善、法律和其他宗派。
后来,武后(684-704)利用佛教徒怀义伪造《大云经》[1]。她将夺取政权,并将其描述为符合弥勒要求的授权。后来,她在全国各州修建了大云寺,并修建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将沙门法朗封为县公,并将怀义授予行军总管,这加剧了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此时,新译本《华严》已经完成,法藏集成的第一位圣贤也已经建立。
后来玄宗时(712-756),虽然曾经消灭过僧尼,但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赢得皇帝的信任,促进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极其繁荣,寺庙数量几乎比唐初增加了一半。
不久,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被摧毁,势头急剧下降。由于神会的努力,禅宗的南宗逐渐在北方获得了地位。神会帮助政府征收和尚税,认为南宗传播军费更方便,成为独特的禅宗。
然而,当时,国家经历了内战和日重的兵役。人们借更多的寺庙作为逃避的地方。寺庙利用均田制度的破坏,扩大庄园,驱使奴役,与贵族力量勾结,避免纳税。此外,还设立了高利贷、滚动和其他利润。这样,国家的利益矛盾就越来越深。因此,自尊重宗教和文宗以来,政府逐渐有了摧毁佛教的意图,最终实现了武宗(841-846)。
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命令拆除寺庙,命令僧尼还俗。当时拆毁了4600多座大寺庙,4万多座小寺庙,僧尼俗26万多人,解放奴役15万人,收回了数千万片民田。这对未来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时佛教典籍的消失也极其严重,尤其是《华严》、《法华经》等大部分章疏此时都失踪了,影响了天台、贤首等宗派的衰落。
群众影响
[img]33942[/img]
唐代佛教除了通过上述宗派的教义宣传对群众发挥作用外,还直接与群众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各种传教活动。例如,寺庙里举行的传说是用流行的单词或结合故事进行宣传的。这些材料大多写成讲经文或变文(讲的是《华严》、《法华》、《维摩》、涅盘等。).还有化俗法师游行村落,向人民说教。
有时候寺院会发起组织社会,定期斋戒念经,让社会僧侣为大众说话。至于一些寺庙(如长安慈恩、兴唐等寺庙),如果节日开放供大众参观,或者更多的寺庙博览会,间接具有传教效果。当时,弥勒、弥陀佛、观音、文殊等佛菩萨受到普通民间佛教徒的崇拜。
特别是在《华严经》中,文殊经常住在清凉山。别号清凉的五台山被视为文殊的道场,成为佛教信仰的中心。后来,经过秘密信徒的共同管理,寺庙建筑变得越来越发达。
唐代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发展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