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名将要么顺应历史大势,打破强敌,扫除残余,做出贡献,如白起、韩信、李靖、常遇春等;要么在衰落的时候扭转潮流,保卫国家,如李光碧、岳武穆、左宗棠;还有一种,可能不代表历史大势,也不能扭转潮流,但其个人军事能力过于突出,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可以在小规模内击败对手,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都钦佩敌人,如李牧、廉颇、张须陀和王保保。这篇文章讲述了元明之际的名将王保保。
[img]46088[/img]
很多人第一次认识王保保,可能是通过《倚天屠龙记》。在《倚天屠龙记》中,他是女主角赵敏的哥哥,分量不重。众所周知,他是元末明初历史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王保保这个名字挺可爱的,其实他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字是“扩廓帖木儿”,一眼就知道是蒙古人的名字,王保保是他的汉名。事实上,王保保从小就住在中原,读诗读书,父亲也住在中原,喜欢读经史子集。以至于流传着王保保是汉人的说法。北伐期间,朱元璋讽刺王保保说他忘记了祖先。这个指责靠不靠谱?这是严格的学术问题。但就其族谱而言,王保保确实是蒙古人。
王保保走上了历史舞台,是他的叔叔。他继承了他叔叔查罕帖的儿子。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四起。王保保的叔叔率领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反对起义军。王保保和叔叔和养父一起战斗,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经验。
后来,北方的义军田丰等人向察罕帖木儿伪降,要求他视察军营。元顺帝下令要求察罕帖木儿不要轻举妄动,但察罕帖木儿没有看清楚起义军的计划,被刺死。
[img]46089[/img]
此后,王保保接手了叔叔的军队,继续与义军作战。公元1368年,明军大举北上,徐达的下属汤和进入韩店,与王保保的军队交锋,结果明军大败,“战在韩店,明师大败”。唐和的部队和王保保的部队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老师,王保最终获胜。当然,在元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王保保也无能为力。沈儿峪损失数万部队后,他带着妻儿到黄河边,自制木筏,逃跑了,“到黄河,得流木以渡”。而王保保的逃逸,却给后来的明军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1371年,徐达北征的目的是消灭王保保的力量。对于这次北征,虽然刘伯温早就警告朱元璋“扩廓不可轻”,但明军还是有点粗心大意。明军长途跋涉岭北,遇到了王保保的部队。当明军占据主导地位时,他被王保保击败,损失惨重。“大败,数万死者”。
这场战斗对明军最大的打击是,从那以后,在朱元璋时期,明军再也没有能力大规模攻击北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明军长途攻击,失去了正确的地理位置。同时,明军带来的火器虽然致命,但体积庞大,长途运输成为负担。王宝宝擅长防御战和奇怪的战斗。明军遭受损失是很自然的。
[img]46090[/img]
朱元璋很佩服王保保。有一次他问文武大臣,谁是奇人?大家都说是常遇春,但朱元璋摇摇头说:“常遇春只是我的下属。王保保是个奇人。我不能让他当臣子。”然而,王保保有一个妹妹,但她被朱元璋称为秦王妃。
王保保在明朝也很有名。北方人讽刺一个爱吹牛的人,会说:你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和王保保竞争呢?
王保保:是一个奇怪的男人,明朝朱元璋也钦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