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死守扬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事件。然而,在解密的《清宫扬州皇家档案》(以下简称《皇家档案》)中,很少提到史可法。昨天,文史档案专家彭伟透露,顺治朝的第一至第五个皇家档案反映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涉及史可法和扬州,展示了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时刻。
[img]45573[/img]
图片来自网络
《御档》揭秘了劝降史可法信件
洪光政权成立时,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清廷刚刚进入海关。他们直接面临的抵抗主要来自李自成,清廷军队有限,特别是满族人口稀少,补充士兵并不容易。此时,洪光政权以南京为中心,占江淮大部分地区,资源丰富,战争破坏较小。清廷摄政和硕瑞王多尔根此时不敢贸然行事。
彭伟介绍,从顺治元年7月的《御档》《题为书致史可法情况事(实录)》中可以看出,多尔根当时对弘光政权的态度。事实上,这个奏折是多尔根命令弘光朝廷派来的副将何拱薇和参将陈万春给史可法的一封信,意思是明朝不是我在满清灭的,而是李自成灭的,清朝也埋葬了崇祯皇帝,自封正统。信中还用“到南州诸彦来仪则尔公,侯列爵分土有平西典范”等语句劝说历史可法,以吴三桂的投降卖国为例;还说“新君不能书即位”否认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所以《皇室档案》称福王为伪福王),最后说“兵行在西可东,南国安全在这里。愿君子同以讨贼为心,不贪一身瞬息之荣,重故国无穷之祸。意愿与南明联合消灭大顺。
弘光初期,史可法成内阁首辅
彭伟介绍,顺治元年7月,《御档》《南中福王弘光政权情况(实录)》说“近日,南中有立福王,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内阁,封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德功、高杰等分据。通过这一御档,红光政权建立初期,位列南京百官之首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成为内阁首辅。南明军队由四名总兵领导,驻扎在四镇。朝廷还分别给四人封爵位,这为形成未来武将自尊、傲慢霸道、威胁朝廷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img]45574[/img]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首辅,史可法当时预见了这一点。政权成立后不久,史可法说:“有四个镇,不能没有主管,要驻扬州,适度调度”,并要求主管扬州。四镇兵将在驻地为非作恶,不断向朝廷索要军费,搜寻地方,毒害人民,消耗江南人民大量资源,但在军事上无所作为。
《御档》记载史可法拒绝史实
1645年3月,清军在西北战场大败大顺军,多尔根不失时机的部署主力南下,将清军分三路向弘光朝廷开进。其中,多铎部从陕西出潼关,经洛阳东进商丘,然后向南直接进攻盱眙、泗洪、扬州南京。其主要对手是高杰、刘良佐和黄成功的明军。沿途三路军如摧枯拉朽,没有遇到大的抵抗,许多明军不战而降,而清军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这么多地区。此时,主管史可法已前往扬州,清军已在扬州外扎营。史可法立即派遣援军,但没有军队前来增援。事实上,史可法控制的四个城镇的刘良佐和高杰已经不战而降。更有甚者,这些叛军投降清廷后,于5月25日参加了攻打扬州的战役。
扬州只有总兵刘肇基领导的护城部队,兵力相当薄弱。在此期间,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允文,被严词拒绝,这在《御档》顺治二年五月的《多铎率清军南下事》一文中有记载。24日晚,清军用红衣大炮攻城。25日,扬州坠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英勇牺牲。被俘后,史可法发誓死亡,被清军杀害,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清军占领扬州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扬州军民死亡无数。
[img]45575[/img]
图片来自网络
英雄殉难的消息让弘光朝廷恐慌
根据《御档》顺治2年5月《多铎率清军南下事(实录)》记载,“5月初五,进入扬子江时,伪福王下镇海伯郑鸿悝jy以水师守瓜洲,曹总兵以水师守仪征汛。初六,我军陈北岸拒绝了三天。初八晚上,尹图图赖阿山率舟师从运河潜入南岸,列在河西,距瓜洲15英里。官兵陆续引渡,让左翼舟师留在北岸,敌至则以骄攻之,初十,闻福王率马士英和诸太监潜逃,十五日,我军赴南京。”
扬州失守,史可法殉难的消息传到南京。弘光朝廷立刻陷入恐慌,守卫南京的江北屏障已经倒塌。朱被俘后,杭州官员支持鹿王朱为监国,对清廷进行了微弱抵抗。206年6月,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7月朱投降。顺治三年五月,朱、朱等降清的明朝藩王在北京被清廷处决。
清宫扬州御档解密:南明重臣史可法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