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冬天又长又冷。气象数据显示,明清时期,北京一年内约150天为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度零下20度或30度。在那个没有暖气、电热毯、暖和的衣服、羽绒服和空调的时代,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帝和他的妃子、王子和孙子以及大量的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度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天的?
[img]43103[/img]
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的建筑师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建筑上采用了科学的设计方法,并在冬季为紫禁城“供暖”,以帮助“万岁大师”顺利过冬。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建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加火炭口位于殿外廊檐下。炭口烧木炭火,热量可以沿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厅。为使热循环畅通,火道末端设有气孔,烟气从台基下出风口排出。此外,这条火道还直接穿过皇帝的御床和宫殿里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形成的“暖炕”和“暖亭”使整个宫殿感到温暖如春。就这样,紫禁城在寒冷的冬天宫殿里的取暖问题得到了清洁、卫生、经济的解决。
[img]43104[/img]
明清时期的宫殿大多在冬天烧炭取暖。为此,宫内专门设立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是专门供应宫内工资的。明朝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接到达皇帝的前奏,地位更高,被称为“近侍品牌”。清朝时,宫殿里有三个机构负责冬季的“供暖”事务,甚至还有专人负责点火和烧炕,由专人管理。这三个机构的太监在冬天的工作并不容易。以柴炭储存和分发的太监为例。紫禁城有这么多人,整个冬天自然需要很多木炭。数据显示,清朝乾隆年间,宫内每天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后120斤,皇后110斤,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王子20斤,孙子10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处必须准备火力旺盛、耐烧、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
[img]43105[/img]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详细描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及其感受。诗说:“人苦冬短,我爱冬夜长。浩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红烛光博山芯水沉,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道光皇帝还有一首详细描述地炕结构的诗。诗说:“花砖细布好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干。静坐只疑春暖育,闲眠常感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连接,里悟羊肠面通。推荐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带窗帘”。
如何让紫禁城保暖:万岁爷这样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