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至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70世孙。中国现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作家,湘军的创始人和指挥官。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称文正。
[img]42333[/img]
图片来自网络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勤奋好学,6岁入学。8岁能读四书,背五经,14岁能读《周礼》和《史记》。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以大学士日仁、徽宁道何桂珍为密友,以“实学”为磨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成立了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的激战,攻灭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以耐心为本,主张凡事勤俭廉劳,不为官骄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校,印刷和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img]42334[/img]
图片来自网络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了地方权力。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远远超过了清政府。如果曾国藩振臂起呼,从满朝人手中夺回统治权,应该说不难,但他没有。为什么曾国藩拒绝称帝?一般有三个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统一。
首先,曾国藩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健的影响。他出兵是为了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清朝和明教。他的个人追求是成为一名著名的中兴大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第二,即使曾国藩想当皇帝,现状也不允许他这样做。虽然当时清政府衰落,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而且湘军攻占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重要的是,湘军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湘军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此外,没有所谓的“友邦”的帮助,曾国藩称帝未必能得到国际认可。
[img]42335[/img]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如果曾国藩真的称帝,必然会造成社会动荡,各地会有分离,世界统一的局面会被打破。所以客观来说,曾国藩拒绝称帝也是好事。
曾国藩称帝之谜:为什么曾国藩手里拿着重兵不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