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谈到于谦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郭德纲周围的谦虚兄弟,但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英雄于谦。当明朝面临生死存亡时,他几乎用一个人的力量扭转了世界,在水火中拯救了国家。然而,尽管立下了盖世功勋,于谦的结局却被皇帝冤杀,留下了千古遗恨。今天,历史君带你回到现场,分析一下,看看这个千古冤案是怎么发生的。说到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到明英宗朱祁镇。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这个皇帝,就是前段时间热播的《女医明妃传》的男主角。简单来说,这个人是个好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尤其是他周围的恶棍。
[img]39883[/img]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励下,皇家司机亲自攻打瓦拉,但用兵不当,导致“土木堡之变”,被瓦拉俘虏。这场战役对明朝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瓦喇在土木堡消灭了明朝三大营的50万军队。阵亡名单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匡、户部尚书王佐等数十人。也就是说,整个明朝的中心机构几乎被一扫而空,北京的门户都是开着的。瓦拉带着英宗的长驱直接进入城市。
就在京城百官六神无主的时候,于谦站出来大喊“言南迁,可斩也”,鼓励大家共同抗敌。在皇太后等人的支持下,他终于稳定了军心。也在于谦提出的“国家第一,君为轻”的口号下,大明在风雨飘摇的时候推荐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称代宗,粉碎了瓦拉人用明英宗威胁大明的企图。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手段,巩固了京师的防卫,使瓦拉无法下口,瓦拉不得不退回塞外大本营。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img]39884[/img]
景泰元年7月,瓦拉方面在综合权衡下决定送明英宗回北京。虽然明朝宗对此表示怀疑,担心明英宗的回归会对他的王位产生影响,但余谦建议他“王位已定,宁复有他”。明朝宗立即改变了态度,欢迎英宗回到朝鲜。但明英宗后来是怎么对待于谦的呢?英宗回到朝鲜七年后,也就是景泰八年后,代宗突然生病,卧床不起。英宗借此机会发动政变,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几位亲信大臣的支持下重新登上王位。复辟当天,英宗将于谦逮捕入狱。有人可能会问,于谦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英宗为什么不感谢他,抓住他?
@ 毕竟,于谦一开始就建立了新皇帝。为了展示他的政治合法性,表明他的复辟是命运的回归,明英宗不得不杀人头祭旗。正如徐有贞所说,“不要杀于谦,这是未知的”——一句多么残酷和冷酷的话啊!
第二,于谦当时的威望和权力太大了。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的声誉如火如荼,他是一个极端的大臣。明朝宗可以说是听话,甚至问于谦在郊区采摘野菜和晒鱼的意思。虽然于谦是一个廉洁的能臣,但留住这样的人毕竟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
于谦能不能不死?是的,事实上,他有无数的机会不死。在北京保卫战期间,他不必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提出建立新皇帝登基,这样以后就不会清算旧账了。战胜瓦拉后,他也不必让明代宗迎接英宗,留下后患。英宗篡位时,以谦当时的威望,登高一呼,几乎很容易扑灭政变,但他并没有为国家的稳定而这样做。为了不掀起更多的血腥风,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正义,并把最坏的结果留给了自己。
[img]39885[/img]
是的,在这样一个皇权至上的社会里,曾经扭转局面的于谦不得不死去。他对一切的判断标准是“正直”。
所以,那个皇权至上的社会怎么能不死呢?
余谦被拘留五天后,明英宗下令处死,没有家产,家人充军。余谦被抄回家时,家里除了代宗赐予的剑等物品外,什么都没有。当他们被杀时,所有的人都流下了眼泪。史书记载“阴霾四合,世界冤枉,北京郊区的妇女和儿童都在哭泣”。
幸运的是,人们心中有公众理论。几百年来,明英宗早已进入历史尘埃,于谦的祠堂仍静静地矗立在浙江省杭州西湖的三个山麓。如果读者有机会散步,他们会看到墓道前有一座明式牌楼,上面写着四个字——“血千秋”。
大臣在关键时刻救了大明。为什么他被皇帝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