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南宋最终被元朝消灭的原因有很多,如内部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嫉妒,蒙古骑兵的客观力量等,但其中一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南宋第一个叛军——刘整。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整是什么样的人。据《元史.刘整传》第一段载:“刘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迁徙邓州禹城。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金乱,入宋,隶荆湖制定使孟巩指挥。巩攻金信阳,整个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辙登城,攻擒其守,还报。龚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加寡居,而取信阳,则书其旗称赛存孝。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累迁,知泸州军州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有战略性的将军,在对蒙战役中多次取得战功。如果善用,完全有可能成为抗元的旗帜!
[img]38172[/img]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中统二年夏,泸州十五郡全籍,户30万入附。"他投降元朝!为什么呢《元史.刘整传》第二段记载说:“整个北方人,西方有功,南方所有将军都出其下。吕文德忌之,所画的策略都是为了摆脱挫折,功绩往往是为了掩盖而不是白色,因为俞兴和整个有差距,所以四川是为了整个。兴以军事召整,不行,然后诬告,整遣使诉临安,又不能达到。而向士璧、曹世雄二将见杀,整益危不自保,是谋钱附。“现在我们明白,老板的地方歧视和嫉妒被疯狂地整合和诬告;两位同事无辜被杀后,担心自己生活不佳的刘整终于在宋景定投降了元朝两年(即1261年)。忽必烈喜出望外,任其为魁府银行省兼安抚大使,给银一万两。可见,连敌人都很欣赏刘的能力!
那么刘整投降前宋元战争的情况如何呢?一般认为,蒙古铁骑在当时被称为百战之师的百战百胜,以及南宋长期积弱、战力低下的军队,战争形势一定是一边倒的。但恰恰相反,一贯傲慢的元军在宋军面前碰了一颗大钉子。端平元年(即1234年)蒙古攻破蔡州,金哀帝完颜守绪自吊,末帝被杀,金国灭亡。第二年,蒙古即挥师南下,宋蒙战争拉开帷幕:
东战线:宋理宗嘉熙两年(即1238年),蒙古宗王察罕在率军攻克寿州、泗州等地后,被杜高、于杰等人击败。此外,六安赵组织民兵偷袭,被迫北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由于江南河网发达,水系众多,水泽之地对蒙古骑兵的驰骋极为不利。此外,它是离南宋都城最近的防线。宋军也是这里最重的防线,宋水军远比蒙古水军强大,所以东战场没有进展。
[img]38173[/img]
荆襄战线:端平两年,窝阔台第三子阔出进攻襄、樊大胜,此后几年一直劫掠不断。到嘉熙两年,宋朝任命孟巩为荆湖制定使,三败蒙军,先后收复信阳、樊城、光化、襄阳,调整荆襄防务,使蒙军完全无法越过雷池。四川战线:宋理宗端平两年(即1235年),在窝阔台的策划下,子阔端率军大举进蜀,但被曹友闻打败,无攻而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双方取得了胜负。到嘉熙四年(即1240年),孟巩和余杰开始整顿四川防务,设置屯田,择险立寨,修建山城,积粮设防。
然后,在于杰、王健、张觉等人的杰出指挥下,宋军坚守山城,充分发挥宋军进攻不足、守城尚可的优势,多次击退蒙军,造成无数伤亡,极大地挫伤了蒙军的精神。特别是在理宗开庆元年(即1259年)合州战役中,蒙古大汗蒙哥被炮石杀死,极大地动摇了蒙古灭宋的信心。长期以来,内蒙古军队在四川的局势一直没有开放。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刘投降之前,宋军充分发挥了地形和防守优势,虽然由于进攻实力低,不能大规模反击,但也使蒙古军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难以南下一步,在三条主要前线,这在蒙古军队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img]38174[/img]
那么刘整的投降对南宋的灭亡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刘整增强了忽必烈灭宋的信心。你知道,蒙古在前线和南宋处于相持阶段。由于宋军擅长守城,蒙古骑兵在丘陵和水泽地区没有优势,蒙古朝廷几十年来一直非常沮丧。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合城后,蒙古一度失去了吞噬南宋的信心。刘整第一次入朝献策,劝忽必烈抓住机会攻打南宋时,被大臣们议议否决。而刘整还在不断劝说忽必烈;“宋主弱臣悖,立国一角,今天启混一机。“自古以来,帝王就不是四海一家,不是正统的。至此忽必烈下定决心灭宋:“我决定了!"可以说,刘整帮助元朝解决了到底战不战的争论。
刘整背叛宋朝:直接使忽必烈下定决心灭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