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择邻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但不可避免地有人会说:如果孟母没有缠着她的腰,她为什么要搬三次家?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必要买一套房子?演讲者还有一个证据:孟母选择邻居的“女儿”就足以证明这并不荒谬。
孟子叫孟可,父亲叫孟激。孟子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孟激没有当高官,也没有得到好运。孟母呢?韩非传载了孟母的断织,自己纺织的劳动证明他不是“陶朱公”出身。孤儿寡母,怎么会有万贯的财产?
[img]34835[/img]
让我们来看看孟母的三次搬迁。那不是在北京和上海。孟家从墓地搬到市场,然后搬到学校。邹毅没有离开鲁国,只是在那个大“村庄”里搬来搬去。
更何况当时搬家已经不是现在的样子了。读古书的人都知道,当时藏衣只有一块,储存的食物只有瓦器,除了陶瓷制品,普通家庭甚至没有桌子、椅子和凳子。估计那时候人走了就算搬家,真的很容易。
[img]34836[/img]
再来说说“千金”。这儿所说的金,不是今天所说的金,而是铜。古人将金分为三等,上品为黄金,名金;中品为白银;下品为铜,名赤金。孟子时,齐鲁燕赵等地通货多为铜刀币。而且这里的千金之“千金”也不是真数,而是夸大其词的虚指,意思只是强调孟母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惜一切代价。此外,“孟母三迁”来自刘向的《列女传》。刘向生于公元前77年,卒于公元前6年,一生经历四帝。然而,它们都处于西汉初期。当时,经济处于复苏期。“米到石值一万块钱,马值一百块钱”。也许他用汉初的经济形势来衡量孟母三次搬家的成本是未知的。
[img]34837[/img]
退一步说,即使千金中的“千”是实数,也有重量问题。是千金,还是千两还是千铢?过去,每公斤只有228.86克,今天不到半公斤。即使是1000英镑,今天也只有不到500英镑;如果是1000泰铢,《花园·辨物》说:“16米是一豆,6米是一泰铢”。此外,根据古籍记载,12米是1分,12米是1泰铢,14米的重量是1泰铢,24泰铢是12泰铢,1000泰铢只有41.62泰铢,相当于古代的2.6斤,相当于今天的计量只有一斤一两八元。如果现在的人手里拿着一两斤铜,恐怕没有人会为此感到惊讶。
孟母三迁花了多少钱?绝对出乎你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