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孔子周游列国14年 多次被拒仍雄心不变

从长远来看,中华民族需要孔子;短期来看,春秋时期似乎不需要孔子。孔子一直想参与春秋时期的洪流,但后者拒绝了他的参与。

公元前535年,17岁的孔子第一次尝到了被拒绝的滋味。那一年,鲁国的管理层季招待了中国有身份的人,具体来说是“学者”,失去母亲的孔子也来了。然而,世界对这个弱冠之前的孩子是无情的。季家的管家杨虎挡在门口说:“请走,没有你。”

年轻的孔子转身离开了。我不知道他当时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从这次关门开始,他就会遇到更尴尬的拒绝和驱逐。

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孔子当时被拒绝的历史。

公元前517年,35岁的孔子在齐国举行了一次会谈。齐欣赏他的专业能力和愿景设计。就在生活会大大改善的时候,燕子出来了,他的话阻止了孔子进入齐高层。历史是不可预测的。孔子和燕子都是圣人。然而,在那个时代,他们需要的是燕子,而不是孔子。因此,这两位圣人不能一起工作。齐拒绝了孔子。

孔子在公元前497年55岁,这是他最接近理想的一次。他掌握了鲁公司的管理权力,三个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鲁公司的管理和业绩。例如,卖动物的人不会肆意提高价格;外国商人不需要寻求帮助,鲁公司的商业管理机构可以主动提供服务。

[img]33657[/img]

鲁公司很好,齐公司很紧张,所以他给鲁送来了女音乐,扰乱了孔经理的管理,孔子不得不离开。这一次,鲁拒绝了孔子,孔子也拒绝了鲁。

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在卫国,卫灵公一方面对他很有礼貌,给他高薪,另一方面不信任他。孔子离开后,卫灵公想起了孔子的好意,然后把他带回了卫国。但这一次,卫灵公对孔子甚至没有基本的礼貌。当他们召开商务会议时,董事会主席卫灵公仰望天空中的飞雁,“看到名雁,仰望它,颜色不在孔子”。这种姿势很伤人,孔子不得不再次离开。

除了关门外,还有嘲笑。公元前492年,孔子与学生分居,独自在郑国国都东门外等待学生。一位花了一年的老人在城门外等人,旅途艰难,看起来很累。当然,他并不光鲜,所以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只丑陋的狗,就像一只失去家人的狗。”

更重要的是,孔子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公元前493年和公元前489年,陈国和蔡国两次被围困。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切断了七天的食物。幸运的是,子贡是一名外交牛,搬到了楚国的野战军团,以拯救教师。这一次,楚国想支持和重用孔子。然而,出于利益考虑,孔子最终被拒绝了。

孔子悲观生活的理由太多了,但他并不在乎。比如孔子居然认出了“丧家之狗”的描述:“而是像丧家之狗,但是!然而!”说我像丧家之狗,是真的。那天早上真的很尴尬,别人可以如实描述。为什么不承认呢?

孔子的力量:对自己有信心 对文化有乐观的期望

一个人是否乐观,不能完全根据通常的表现来判断,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观察,指标越严格,环境越严格,结果就越可靠。

孔子头上有一个土丘状的东西,但阳虎看起来和他不一样。阳虎和匡地的人结了一根梁,但孔子来到匡地,因此“享受”了与鲁国权贵阳虎同等的待遇——被当地人包围,如何解释是没有用的。

当时的情况太危急了,连师生都不知道对方的生死。比如颜回落后,终于赶上了。孔子说:“颜同学,我以为你死了。”颜回答了一句激动人心的话:“老师,你还活着,颜回哪里敢死?”

孔子在任何时候都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都很平静,没有恐惧。而这种生死关头的乐观才是真正的乐观。

事实上,乐观来自孔子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对文化的乐观期望。就在匡被包围了五天五夜的时候,孔子说了一些启发性的话:“文王既没有,文字也不在乎吗?天堂将失去斯文,死者不应该与斯文一起失去斯文。天堂没有失去斯文,匡怎么做!”

这句话是“剧透”,孔子的乐观来自于这句话所揭示的使命感。

[img]33658[/img]

孔子的使命感来自于文化的传承。他比较了夏、商、周三朝的文化,认为周朝的文化非常完整和丰富,是最好的模式,所以他决定继承周的文化。《论语·八一》记载:“郁郁葱葱,我从周开始。他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周文王事业的继承人,说:周文王死了,文化不是掌握在孔丘手中吗?如果上帝不想要周朝文化,他就不会安排我继承它。由于上帝要求我学会继承周朝文化,说明它不想让我灭亡,我有文化使命,匡地这些人能比命运更大吗?@ 他们又能对我做什么呢?

孔子所说的天,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使命,历史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真正乐观的人是有使命感的人。他不仅开放,而且准确、遥远、透彻。孔子把自己和周朝文化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这种文化,尤其是后代。那么,从文化延续的意义来看,他就不会遇到意外。对文化有信心,所以他对自己的安全有信心。孔子不看好自己,而是看好中国文化。

果然,卫国听说孔子被困,立即派兵解围。楚国也是如此。虽然这些诸侯国并没有真正重用孔子,但他们也知道,这位大师肩负着夏商周以来的文化遗产。如果发生事故,他们很难向祖先解释。如果他们不重用孔子,可能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孔子的错,但孔子时代还没有到来。

孔子有文化使命感,诸侯有文化责任感,这是孔子乐观的根源。如果一个人真的想乐观,他必须有使命感、责任感和责任感。

儒家乐观态度

但是,求人能弘道,不求道德

《史记·孔子家族》记载了孔子对周朝文化的继承。公元前518年,34岁的孔子在周朝的中心出差,在那里他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图书管理员——老子。他特意向老子学习了礼物。课程结束后,李耳先生把孔子送到门外,送了几个诀窍。其中一个翻译成现代文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不要有自己”。

说到要点,孔子并没有把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名誉看得太重,他关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所承担的文化传承。

儒家的一句名言是:“人可以弘道,非道弘人。”来自《论语·卫灵公》。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人可以弘扬光大的“道”,但不要指望“道”让人受益,比如荣华富贵。传道的人和传道的人可能不是互惠的。面对道,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在这方面,道教和儒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img]33659[/img]

孔子心中只有文化使命感,始终以文化、道为核心,所以他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如果相反,他想用文化赢得个人出路,作为生存和财富的专业,那么,他的宽容和勇气消失了,14年没有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足以让他崩溃十多次。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历史上的圣人不在乎个人待遇和未来。他们为文化、普通人和公众牺牲生命,为正义牺牲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对自己的优秀文化有信心。这才是真正的乐观,真正的豁达,真正的开放,才是中华文化最好的部分。

感谢孔子,在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地平线上,他给我们留下了乐观坚定的身影。


孔子周游列国14年 多次被拒仍雄心不变孔子周游列国14年 多次被拒仍雄心不变

,,,

  • 孔子后代 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孔家后人的生活状况被揭露
  • 孔子后代: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成就。它在世时被...

  • 春秋五霸都有谁?为何会形成春秋五霸的局面
  •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群国纷争,最后秦国统一。周天子势力逐渐的衰弱,让各地的诸侯实力大增,那么当然每一个人都想当老...

  •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子是孔...

  • 解密:先秦墨家墨子到底是如何游说各国政要的?
  • 墨子是先秦王子中罕见的农民思想家。他深刻的理论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体现在逻辑哲学上。他的话往往从小到大,甚至是类比...

  • 中国阿Q精神的鼻祖是谁?孔子的儿子孔鲤
  •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一些“阿Q”情结。鲁迅发现了这个“真理”,率先获得了文学版权,比如匕首射击,刺伤了许多人隐藏的心:“哦...

  • 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孔子高徒卜商生平介绍
  •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44岁。以文学著称,以孔子论《诗》为特色,孔子称赞:“商人可以说“诗”已经走了。”在孔门弟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