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清宫戏的朋友都会知道乾隆朝有个官员叫刘勇,绰号叫刘罗锅。其实刘勇不是罗锅,但是他老了,八十多岁了,驼背了。嘉庆皇帝开玩笑说他是刘驼子。从那以后,“刘罗锅”的绰号开始传开。刘勇出身不一般,是我们老百姓高不可攀的高干家庭。刘勇的父亲叫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祖籍山东。刘统勋的父亲,也就是刘勇的祖父,是康熙朝的进士,后来去陕西羌州当知州,刘统勋出生在陕西。再往上追溯,刘统勋的爷爷,刘启的父亲也是进士出身,也是当官。
[img]31580[/img]
根红苗正的第二代官员注定要走仕途。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刘统勋考中举人;雍正两年,高中进士,后来成为翰林院的吉士,散馆编修。雍正时期,刘统勋曾担任南书房、书房、詹事等职务。
乾隆上台后,刘统勋的仕途起飞。他从内阁学士开始,后来当侍郎,当刑、官、礼、工四部尚书,当兵部,当水运总督、陕甘总督。最后,他去了东阁大学,进入了军事机械办公室。刘统勋是刘氏家族在官场的巅峰,而不是后来胡说八道的刘罗锅。刘统勋是一位廉洁正派的官员,也是一位政绩突出的能臣。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干净能干的官员,却被乾隆搞了三次!
乾隆十七年二月,刘统勋奉命与亲王洪日、尚书哈达哈一起清查通州粮仓储存的大米。刘统勋和其他人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失败。几个月后,乾隆派其他人去检查。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失败,并回答说,前面的检查官员一定作弊了。乾隆没有做任何调查,所以他下令给刘统勋一个“革命和留任”的惩罚。
[img]31581[/img]
第二次,乾隆二十年来,刘统勋担任陕甘总督,说甘肃省藩库银子短缺。乾隆惩罚了甘肃的一群官员。事实上,这些损失中的许多是制度性的损失,而不是官员贪婪的赃物。乾隆认为刘统勋有连带责任,并给予了降级留任的处罚。前两种惩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这只是乾隆的心理战。第三次,这有点真实。
乾隆20年9月,准邈尔蒙古阿睦尔撒纳叛乱。刘统勋,干着刑部尚书的命,去陕甘办理军需事务。此时,陕甘总督是宗室永恒,他是朝廷军队的西路定西将军。战争初期,清军处于不利地位,前线将领班级第一,鄂荣安被围困自杀。刘统勋总是担心防线崩溃,要求他用陕甘兵力支援西路。
受永恒的影响,刘统勋写信给朝廷,建议清军撤退到哈密。乾隆不知道前线将领会自杀。当然,他对刘统勋退缩的建议感到愤怒。乾隆立即下令革命刘统勋,并护送京城犯罪。同时,他把刘统勋和北京所有永恒的诸子都关进了监狱,包括后来的刘罗锅。
[img]31582[/img]
这一次,刘统勋被关了很久,差点丧命。幸运的是,清军在前线反败为胜。乾隆顾念刘统勋一贯的功劳,释放了他,任命刑部尚书。后来,刘统勋还担任过河道总督,主持黄河水利治理。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死在上朝的路上,算是为了大清朝而死。人死了,乾隆落下皇帝的眼泪,说什么天丧股肱之臣之类的话,刘统勋被称为“文正”,这是朝廷对臣子的最高赞誉。
他是清官能臣 乾隆皇帝为什么这样对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