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聪明,尤其是在名字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分毫不差,比西方精准多了。例如,爷爷和爷爷,西方的“Grandfather只是;奶奶和奶奶,西方的一个“Grandmother“完事;叔叔叔叔叔叔叔叔,中国分得很清楚,西方有个名字“Uncle“结束;阿姨、阿姨、阿姨加上七个阿姨和八个阿姨,一个“Aunt”搞定。这在皇帝的头衔中也是如此。想想那一年,嬴政统一了六国,自称为皇帝,被称为“秦始皇”。为了感谢他的父亲,他特意给了他一个头衔——“太上帝”,但他的父亲已经回到了西方,没有幸福去享受。
之后,刘邦成了皇帝,模仿嬴政的做法,封父亲老刘头为太上皇。老刘头很幸运,享受了好几年的祝福,但他的太上皇是儿子赏赐的,后来不得不拜访儿子刘三。
[img]31050[/img]
从那以后,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太上皇”,包括被迫成为太上皇的李渊、李隆基和无助的宋徽宗赵霁。最潇洒的太上皇是赵霁的儿子赵构。他是自愿的,后来的日子还不错,但只有赵的父子是太上皇。明朝还有一位太上皇,主修《明朝统志》的明英宗。他的一生很传奇。他曾经是皇帝、俘虏和太上皇帝,后来又成为了皇帝。
这些太上帝大多不是很满意,直率地说,没有办法,但有一个是自愿的,仍然有权力,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帝乾隆皇帝。
当乾隆登基时,为了感谢他的祖先,尤其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向天空祈祷。他当皇帝的时间永远不会超过他的祖父康熙。如果他能当60年的皇帝,他会主动禅宗,让他的儿子成为皇帝。这并不是说乾隆皇帝不喜欢王位,而是说他真的没想到自己会活得这么久。毕竟,当他登基当皇帝时,他已经25岁了。
为了履行承诺,乾隆43年9月21日(1778年),乾隆宣告:至60年内禅。他说:前皇帝已经御政61年了,不敢相比。如果邀请穹顶祝福,到乾隆60年,寿命80有5,也就是当传位王子,归政退休。这个旨意味着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不敢相比。
与其他皇帝相比,乾隆并不打算长生不老,也没想到自己的生命力会如此强大。就在乾隆感觉不太好的时候,60年过去了。时间从1736年登基到1796年,乾隆已经到了车站,坐了60年,和爷爷康熙在位的时间快一样长。毕竟,你不会开玩笑。如果你不履行诺言,你怎么能面对你的臣民呢?如何向上帝解释?
[img]31051[/img]
乾隆60年9月初三(1795年),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85岁的乾隆终于做出了艰难痛苦的决定,宣布立皇十五子燕为皇太子,第二年为皇帝嘉庆元年,届时归政,自己当皇帝。乾隆在这个决定中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宣布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要问军国大事,指导新皇执政。
果然,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在太和殿举行了内禅礼物,并授予玉玺琰。然后?燕登基做皇帝,尊父为太上皇,请父训政。?燕(即嘉庆)即位时,已经到了中年,已经很成熟了,哪里还需要这样一尊大佛天天管自己。但这不是他的原因。毕竟,权力掌握在他父亲手中。既然他能让你成为皇帝,也不能让你成为皇帝,嘉庆很清楚,与其鸡蛋碰石头,不如服从——你总是离开。
根据清朝制度,乾隆禅让位后,应搬到宁寿宫。新皇帝嘉庆应该住在养心殿,但乾隆不打算搬出养心殿,嘉庆也不敢提出要求。嘉庆只能委屈地住在玉庆宫,并被命名为“继德堂”。
可以合理地说,乾隆皇帝已经放弃了王位,退居二线。日常事务应该由新皇帝来处理。他只需要指导。没有必要亲自做任何事情,但乾隆乐此不疲。
这位太上皇不仅事必亲,而且经常上朝接受百官朝贺,他这一去,麻烦了,一个朝堂,两个皇帝,两个领导,听谁的,向谁请示?
[img]31052[/img]
当然,最尴尬的是嘉庆。爸爸来了,我该怎么办?我只能忍气吞声,听从父亲的命令,陪伴父亲。据当时去北京的朝鲜使臣目击记载,嘉庆“伺候太上皇,喜就喜,笑就笑”。还记载:宴会上,嘉庆“伺候皇帝,只看皇帝的动静,不转眼”。《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载:“第一次训练,恭谨无违。”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因病去世。就这样,禅皇位后,乾隆领导儿子三年零三天。乾隆当了三年多的皇帝,嘉庆不得不陪父亲当实习皇帝三年多,结束了两位皇帝同朝的闹剧和尴尬,但闹剧之后往往是悲剧。
历史上最尴尬的两帝同朝:嘉庆做事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