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里有《贺后骂殿》,是一部权力分离、叔嫂打架的传统剧,唱着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窝里斗”的“家务”。为了个人利益,你争我斗,真的很过瘾。五十多岁的赵匡胤暴死,连皇位继承人都没有定下来。弟弟赵光义假托老娘的遗命先下手,在几个死党的支持下,突然宣布自己要在灵前即位。这相当于卖掉了弟弟留下的孤儿寡母。新皇帝登基,金銮殿封官许愿,热闹非凡。赵匡胤的遗孀何皇后悲愤地对大儿子德昭说:“你叔叔篡夺了我们的王位。你是皇帝的长子。如果你还有点血腥,去寺庙和他一起公开辩论,夺回你的王位!赵德昭愤怒地闯进金殿,问赵光义:“你为什么要当皇帝?我爹死了,还有儿子,子承父业,名正言顺。你算多大啊,横插一杠子??赵光义辩解说:“这是你奶奶定下来的事,小毛孩子跟着瞎混什么!叔侄俩脸红脖子粗,吵吵闹闹。赵光义要兴师问罪,年轻气盛的德昭忍不住这窝囊气,一头撞在柱子上自杀。
[img]28996[/img]
在关键时刻,贺后带领小儿子赵德芳风火火地赶到。看到德昭已经横尸金殿,眼珠都红了。老嫂子捡起姐夫,宋朝皇室的家务和政务乱七八糟地纠缠在一起,吓得文武大臣都不敢出门。在这场权利竞争中,外人根本帮不上忙。贺后哭了儿子,哭了妻子,骂了朝臣,骂了皇帝。这个留着头发的寡妇抓住了赵光义谋篡夺王位、逼死侄子的暴虐罪。除了赵光义的几个死党,绝大多数官员对贺后的母子表现出强烈的同情。
硬的不行,只能软的。赵光义开始以优厚的政治待遇拉拢老嫂子。他毫不犹豫地要求贺后代表三宫六院,还几乎把小侄子赵德芳封为“太上皇”。不仅给了“八贤王”(一钦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正王、五德王、六靖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封到无官可封的地步,你看多慷慨啊!)他的头衔在所有官员中排名第一。他还赠送了一个“死金锏”,赋予了“上打昏君不正,下打忠臣”的治外法权。皇帝把自己都放进去了。。。他能给的一切都给了。赵光义的“顶级待遇”无非是希望平静下来,成为他的太平皇帝。毕竟贺后是女人,除恶不尽,姑息养奸。不管你的官禄有多大,羊毛也出在羊身上,外人把你的东西做得顺水人情。贺后和赵德芳终于妥协了,娘儿俩抱着自己的胜利果实扬长而去。
贺皇后真是气疯了。丈夫一咽气,姐夫就迫不及待地偷了自己的东西——那是皇位!本来应该是大儿子德昭登基,不想,人家手快,不浪费吹灰之力,抢跑。漫说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即使是普通的财富和名声也没有白费。更何况,以赵光义的豺狼天性,今天可以篡位夺权,明天可以摸嫂子的床。水平和垂直都没有好下场。趁着老皇帝的葬事还没办,干脆撕破脸,拉到街上闹事。为了两个儿子和自己的利益,何后用女人的看家本事:上金殿,骂!
[img]28997[/img]
大儿子先打第一阵,贺后失策。骂街吵架不是男人的长处,尤其是像德昭这样的血性男人和皇太子。他们习惯了傲慢,忍不住叔叔搞阴谋,妈妈加柴火。他们的叔叔和侄子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牛,甚至没有回旋的余地。处于政治劣势的德昭只自杀。事实上,这场悲剧属于第一责任人。她毫无准备地为儿子制定了“激烈的将军”。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德昭独自与事实上的皇帝竞争。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终于成了情绪冲动和头脑发热的受害者。
拖着小儿子骂金殿就大不相同了。@ 嫂子骂姐夫,家务事,朝廷王法管不了;@ 贺后是弱者,很有同情心。老皇帝新丧,儿子刚死,名不正言不顺的新政权,难免有些舌头短;@ 女人撒泼,神仙也无奈。骂得再难听,也只是君子动嘴,骂得急,她挥胳膊挽袖子上来掐架,男人再长一千张嘴也说不出来。
[img]28998[/img]
后来,他成了一只斗志昂扬的母狮。一长串正义和严格的理由鼓励这个无助的女人出现并发誓要死去战斗:丈夫的遗愿不能被篡改,儿子的自杀不能被澄清,他自己和孩子的未来不能没有任何物质保障。。。没有一个重要的先帝和大臣会关心这些切身利益,也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母子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大喊大叫。金銮殿不是封官许愿吗?文武官员都是前朝的老臣,也是赵光义收购的新贵。利益当头,聪明的人都变得哑巴。如果贺后不争,篡位这样的大是大非一定会成为“无头案”。
宋太宗如何欺负[新寡]的嫂子?他为王位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