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8月29日至1052年5月20日)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作家。范仲淹小时候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于是改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第一,授予广德军司令参军,迎母归养,改名。后来,他担任兴化县长、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务。他因公正直言而被贬。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聘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政策,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台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前往徐州,与世长辞,享年64岁,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img]28663[/img]
范仲淹政绩突出,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人们心目中,范仲淹以作家的形象而闻名。但事实上,范仲淹不仅有文学天赋,而且有经济头脑。他曾利用现代经济手段解决杭州的两次经济危机,表现出非凡的经济才能。
“完全竞争”导致谷价下跌
范仲淹主管杭州时,恰逢浙江饥荒。谷价飙升,人们抱怨不断。按照常识,作为一个政府,此时应该用行政手段来平息物价。然而,范仲淹的行为却令人费解。他不仅没有平息物价,还要求小贩将谷价提高到每桶180元;大家都不明白范仲淹的所作所为,但也不敢多问。随着事情的下一步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杭州谷物价格上涨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四面八方。许多外国粮食经销商日夜将谷物运往杭州;市场饱和后,价格自然下跌,让杭州人民安全度过荒年。
[img]28664[/img]
原来这就是范仲淹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少了什么,价格就会高;一旦数量增加,价格就会下跌。@ 他告诉所有米商高价卖米后,四面八方的米商闻风而动,纷纷把米运到杭州卖。市场饱和后,米价自然下跌。范仲淹发现的规律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完全竞争”,也被称为“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商品价格完全由市场调整,价格较低;价格较低。范仲淹当然说不出“完全竞争”这个词,但显然他明白这个道理。“拉动内需”让人民自食其力
宋神宗时期,江浙再次发生大饥荒,人民流离失所,到处逃荒。可以合理地说,太守范仲淹应该筹集资金和食物,增加救济,但范仲淹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目前,他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划船比赛,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他也每天乘船到河流、湖泊和海洋,观看比赛。在他的组织和倡导下,划船比赛如火如荼。从春天到夏天,河流、湖泊和海洋熙熙攘攘,活动不断;许多富商信仰佛教。范仲淹召集寺庙主持人动员他们修缮寺庙。他说:“在灾难和荒芜的年份,工资便宜,这有利于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建设。因此,各地的寺庙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翻新寺庙。看到工价这么便宜,一些大户也开始修粮仓和房子...范仲淹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也有人上了朝廷弹劾范仲淹。
[img]28665[/img]
收到奏折后,朝廷要求范仲淹解释;范仲淹说:“灾难发生的那一年,到处都是流民。为了长远计划,我们必须为灾民找到出路,努力让他们有工作,自己挣钱。这是最好的政策。我提倡和鼓励划船比赛,就是在比赛中使用船,主办比赛的商家会拿出钱造船,造船需要用工,灾民会有工作要做。在比赛中,还需要人工,这样才能为灾民找到另一份工作。我建造土木工程也是如此。许多人的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工程建设来解决。。。这样,那些没有食物的灾民就有工作要做。他们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吗?”
范仲淹的做法,用现代经济学来概括,就是“拉动内需”。当时他懂得通过拉动内需的现代经济学理念来救灾,即使是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是非常前卫的。
范仲淹:我用经济理念解决了两次危机